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欣赏】“湖州竹派”:元代文人画的美学转向

2021-08-13 10:23:53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宋 文同《墨竹》 绢本水墨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画派。元丰元年(1078年),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在赴任途中病故。虽然文同没有到湖州任职,但按古时常以人们的官职或谥号相称其名的例制,历代均以“文湖州”相称。而后,苏轼又接任湖州太守,未几被贬黄州。

文同和苏轼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湖州竹派一词最早由苏轼提出,他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说:“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自此,湖州竹派创立,经历了南宋、辽、金的发展期,到了元代,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画派。

宋 苏轼(传)《墨竹图》纸本水墨 

尽管文同、苏轼没有论画专著行世,但他们画竹的技法、主张却流传深远。元代的李衎、赵孟頫、高克恭、关镇、柯九思、顾安,明代的王绂,清代的鲁得之、郑燮、诸昇等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文同墨竹的影响,这些人或称之为“湖州竹派”的响应者与追随者,或称之为文人画竹名家。在他们的创作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一种文人情绪,虽万变而不离其宗,那就是以竹寄情,以情写竹。

湖州自古以来山水清远,号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民风淳朴,文人墨客们对其流连忘返。苏轼对湖州也有着清晰而美好的印象,他在《墨妙亭记》中说:“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元 李衎《墨竹新篁图》 绢本水墨

苏轼在创立“湖州竹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念。这些观点对墨竹艺术及中国的艺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寓意于物”的艺术态度。苏轼在《宝绘堂记》一文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苏轼认为,只要化解对生命的执著,就可以进入生命的最高境界,艺术也是如此。


元 高克恭《墨竹坡石图轴》 纸本水墨 

“成竹于胸”的创作规律。苏轼提出的要按艺术规律来进行墨竹创作的重要思想,为“湖州竹派”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在《净固院画记》一文中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瘳蹙,真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示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无适,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苏轼认为,文同画竹是在透彻地研究了表现对象的本质之后进行的创作,这是一种艺术规律(得其理者)。他将竹子的生、死、曲、疲、茂以及根、茎、节、芽等发生发展的规律都观察到、掌握到了,所以他画的竹子才能千变万化,各当其处,合于自然(合于天造),也满足人意(厌于人意)。

元 柯九思《仿文与可竹枝图》 绢本水墨 

“身与竹化”的创作状态。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中这样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里所说的“身与竹化”是指画家在从事墨竹创作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达到忘我并与竹融合为一的境地。

元 倪瓒《春雨新篁》纸本水墨 

“书画一体”的艺术精神。墨竹绘画,在表现技法上,可以直接以书法用笔为造型基础。书法的中锋用笔可以表现竹干的圆润,侧锋用笔可以表现竹干的阴阳浓淡。在竹叶的画法上,可以运用用笔洒脱灵动的行书。有的书法的点画则成了墨竹运笔的造型元素,如行书的撇画、隶书的燕尾就成了竹叶的画法。写竹布叶的结构组合与书法结构的要求相似。运笔过程中力度轻重、速度快慢的控制,也与书法的要求相同。这种以书入画的方法和观念,苏轼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却得到了后人的深入阐述和发挥,形成了中国画的一种主要形式。

明 王绂《古木竹石》 纸本水墨

“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

元代传承和发扬湖州竹派需要谈到一个关键人物——赵孟頫。元初,画坛流行着两股潮流,一种是辽金以来的北方艺术及其继承者元代宫廷的工丽画风;第二种是南宋宫廷院体末流过于精丽巧密的画风。二者皆以突出的装饰特点趋于合流。对于这些,南宋的遗民文人相当反感,他们鄙视北方的画风是因为在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与辽、金、蒙古统治密切相连的北方文化与绘画,而对南宋末年的院体画,则又将它与宋廷腐朽没落、软弱无能相联系,视之为残山剩水而加以抵触。遗民文人在武力上无法与元朝统治者抗衡,但在艺术上,他们却昂然地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自任。

元 赵孟頫《古木竹石图轴》 绢本水墨 

当时,赵孟頫与收藏家周密、郭天锡、鲜于枢等人过从甚密,从他们那里看到了晋、唐、五代和北宋的大批法书名画,于是便利用自己在文化教育界的身份和地位,提出了“师古人”的口号,号召书画界承袭传统,努力摆脱南宋院体末流的不良影响。针对画坛弊病,他提出了“古意”的概念,其在一段自跋画语中说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绢本水墨 

同时,赵孟頫虽然以“师古”为宗,但并非一味地盲从,而是有自家面目的。文同、苏轼以超人的才情,把绘画作为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藉作品所表现的自然景物的超脱品质来抒发个人情趣。赵孟頫继承的正是湖州竹派艺术的真谛,把“传神”作为最高境界,以形写神,重在传神。赵孟頫在墨竹创作中力图通过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来寄托主观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

元 赵孟頫《兰石图》绢本水墨 

赵孟頫还以书法入画,“书画同源”的思想在湖州竹派的审美理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墨竹绘画艺术不同于其它山水、花鸟等画科,它从一开始便不着色而纯以墨色为之。文同画竹常以中锋之笔画出枝竿,以颜真卿撇法画竹叶;苏轼称其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法如此,况乎墨竹?赵孟頫一方面继承了文、苏的墨竹绘画的以形写神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将书法的精神内质运用到墨竹画的艺术表现上。在传世的《秀石疏林图》卷中他自题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元 赵孟頫《竹石图轴》绢本水墨 

如上文所说,苏轼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意识,他曾提出了“诗、书、画”三全的文人画理论,但是明确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关系并多次付诸绘画实践,在湖州竹派历史上赵孟頫尚属第一人,这是墨竹绘画艺术的一次质的飞跃,赋予了文人画新的人文内涵。


文章资料来源:

[1]沈文中:《论赵孟頫对湖州竹派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马青云:《苏轼与“湖州竹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张彬:《文同与湖州竹派举例》,《收藏家》2004年第10期。  


END


出品/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  
学术/四川省巴蜀画派艺术院
        四川巴蜀画派专修学校

编审/李思家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46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