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巴蜀画派·名家】心像即佛——品读臧跃军《心灵佛光》系列作品

2022-07-29 15:45:56   文章来源:巴蜀画派

臧跃军,1958 年1月出生,江苏宿迁人。1974年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上山下乡。1976年入伍,西藏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少将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院院士。

获 得 荣 誉

作品在《美术》《美术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书画报》《荣宝斋》《十月》《中国西藏》《西藏人文地理》《西藏旅游》《四川美术》《现代艺术》《国防艺苑》《解放军美术书法》等刊物上发表。

1987 年参加全军《纪念建军六十周年》书画展;2013 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新派藏画展”;2013 年 10 月在西藏博物馆举办《臧跃军画展》;2013 年 10月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参加《海拔五千米》八人联展;2014年5月在拉萨牦牛博物馆举办《魂兮牦牛》个人画展;2015 年5 月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参加《海拔五千米》十人(冯远、尼玛泽仁、韩书力、史国良、余友心、敬庭尧、巴玛扎西、臧跃军、朵尔基)联展;2015 年 9月在四川省内江市芭蕉井展览馆举办《臧跃军作品画展》;2015 年 11 月至 2016 年 2 月在四川美术馆、南充市嘉陵江美术馆、射洪县美术馆参加《守望自然》敬庭尧师生作品展;2016年8月在西藏博物馆举办《海拔五千米·西藏风情绘画九人(冯远、韩书力、史国良、余友心、敬庭尧、巴玛扎西、臧跃军、朵尔基)特展》;2016年8月在云南省美术馆举办《臧跃军画展》;2017年10 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臧跃军画展;2018年8月在西溪艺得美术馆举办臧跃军西藏艺术专题展,2018年 10 月在上海朵云轩举办“爱我西藏”群展,2021 年5月在四川福宝美术馆举办“牛气冲天”画展。

个人出版专辑《臧跃军中国书画作品集》《魂兮牦牛》《心灵佛光·臧跃军作品集》等。

《心灵佛光一》266cmx283cm 2013年

臧 跃 军 作 品 赏 析

No.1

心像即佛

——品读臧跃军《心灵佛光》系列作品

文/李杰

以藏区佛像为主要绘画题材的著名军旅画家臧跃军近些年活跃在中国画坛,备受人们关注。一是他在军中已是少将军衔,属于将军级别,二是他的绘画作品语言独特,堪称独步高原。由此带来了我对于他的作品的关注和研究。

臧跃军的《心灵佛光》系列作品完成了内心世界与世间凡尘的精神对话。作品即心境,艺术是生活的升华,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灵和生活体验,反应到作品中就成为了什么样的作品。臧跃军多年的藏区军旅生涯,给他的人生注入了鲜活的艺术语言,成为他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心灵佛光》系列作品呈现了臧跃军不一样的身份和精神识别符号,他把宗教、人文、绘画语言、内心交流等元素交融到作品之中,他在色彩的演变与交汇处理中强调了自己的意识认知,他强调藏区鲜明的宗教与精神主题,完成了自己内心世界与佛像对视的平静与安详,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构建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心灵佛光》系列作品从“一到五八”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表达,他运用了油画的表现语言,充分显现出臧跃军从艺术的角度完成的一次心灵蜕化,一幅幅作品,安静、优雅、细腻、生动,具象与抽象、浑厚与飘逸、古拙与新潮这些综合因素在画面上有形与无形的运用,观后让人内心泛起一阵阵涟漪,升腾出一些激越和感动。这种自由开放的创作状态,仅仅有某种情怀是不够的,需要创作者的人文积累、内心体验、精神感悟、绘画语言娴熟等驾驭各种复杂元素的能力,若拙还巧、若有似无、像满又空,画面与精神世界的沟通是一种自由流淌,是一种自然生长。

一个画家要完成多少次的内心感动,才能在绘画语言上这样挥洒肆意,才能在意识空间与社会现实之间完美转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由衷的被臧跃军的《心灵佛光》系列作品感动,感动的不只是画面表达,而是满含深情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中的具象事物如果放到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去展示,在苍茫的寰宇世界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我想其难度有多大,而这种能力的转换在臧跃军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关注一个特定重要区域的人文与世界的对话,这正是臧跃军绘画作品的价值和认可所在。

2022年7月15日记于巴蜀画派促进会

李杰,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中华多民族艺术国际交流与研究分中心主任。

《心灵佛光三》198cmx98cm 2016年

No.2

无法之法 在于规矩之外

文/陈履生

藏地秘境,昔日遇不可及。自文成公主入藏,汉藏联姻,世代和睦。然汉藏间文不同,习相远,更有千山阻隔,故知之者甚少。现代交通改善,汉藏交流日多,且有融为一体之势。自上世纪五零年代西藏和平解放,汉地美术家始入藏,即有各种关于西藏画作出现,令中华画坛耳目一新,影响广泛。数十年来,诸多图像表现藏地风情,别有一种风味。皆有他者眼光。随交通便捷,新世纪之画家赴藏写生乃成时尚,而各界之探访亦众,西藏热成为常态,各种画作亦不断涌现。而藏地画家,不分藏汉,寻祖问根,挽藏画于垂绝之时。观今日之藏地绘画,旧者得到传承,新者不忘本源,画人辈出。跃军乃戍边之名将,若唐之边寨诗人,亦武亦文。跃军所画得藏地之秘,其虔诚之构造,若摩崖,若玛尼石,质朴中见佛性。然佛之庄严以五彩焕发,灵光闪烁。跃军以金石之趣绘秘境,斑驳中有朦胧之幻象,斑斓中有虚无之憧憬。此乃来自藏地之悟性,为佛国所激发,故跃军所图,源于心灵之感应,异于唐卡之规范。画者,心也。阳明先生云:“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画之得心在于明理,而画理千万,前人所述皆在跃军所图之外,然跃军之理何在?在于无法之法;在于规矩之外。故赏者亦不可为常法所囿,得识跃军之心。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著名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史家和博物馆家。

《心灵佛光五》37cmx33cm 2012年

No.3

那座山和这位军旅画家

文/韩书力

这个标题容易令读者朋友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情怀,这也是很自然的。千峰万仞的雪域高原,三百万各族儿女,既是伟大祖国的生态屏障,又是戍边卫国的钢铁长城。而本篇其实只是要向读者郑重推介一位军旅画家——臧跃军和毗连布达拉红山的摩崖胜迹——药王山。

跃军的第一身份是军人,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只是于戎马倥偬间才可“好整以暇”地倾心于形、色、线的形象思维,倾心于对西藏传统艺术的凝视与吸纳,并以自己的狂野式、无法之法式,也被左邻右舍们称为“藏式”的画法来作无界限、无疆域的天马行空式的宣泄与表达。年初以来,我曾与学院派和民间派画家们数次走进军营观赏跃军近百幅画作,这几乎是他进藏两年来的全部作品了。初看其客厅里的一批画时,我的直观反应是:画还敢这么画!而这个惊叹号之后便是这该算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的问号。其实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毕竟为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种感受与著名画家潘世勋先生去年对我说过的读后感如出一辙。观赏跃军画作,其造型的概括简练,其色调的丰富沉厚其笔墨的古拙奔放,其文化气息的偾张均可谓聊备一格,而令人瞩目,进而又能怡倦之目、翟俗之目也。后来与画院的专业画家去跃军驻地仓库,几十幅大小画作并列于日光之下,很有阵势,足见其苦心与用功。跃军自己说,他从不用画盘、画板调色墨,打好腹稿便将矿物色、油画色、丙烯色、金汁、银汁、器汁直接泼洒在拼接起的藏纸上,造型与色调均在正稿上完成。小幅往往是一蹴而就,大幅则要延宕数周时间,其间还需几易绘制地点,甚而要对山对石拓绘而成。望着这些有如画于毛牛皮上的沉甸甸的“藏画”,我以为,该如何称谓,如何归类,如何评价,终属见仁见智之事,观者倒是应该关注跃军画作中建设性这一层,不正是“个个眼中所见,他人笔下所无”吗?这就又回到了标题上的那座山——药王山,乃至于散布于雪域大地神山圣湖之间的无以胜计的摩崖石雕与玛尼石堆。作为一名藏地美术工作者,二十多年前,我也对西藏的传统艺术膜拜有加,也曾浅尝辄止地利用其元素,只是很快又见异思迁他顾而未果。跃军则是刚进藏不及二载的画家,他由开始借重发轫于药王山石雕而扩展至前后藏相诸品摩崖艺术的对接,从这个支点出发,既强化了表现个性语言,又扩大了审美表现空间。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以为他是属于比较幸福或比较幸运的画家中的一位。可惜去年央视问“你幸福吗?”的记者没找到跃军。前一段我们特意请两位中青年藏族唐卡画师去看跃军那些“野乱怪墨”(记得这是当年有人评李可染写生画展的词汇)的画作,不料,这两位极尽精微的画师面对这批反差巨大的作品,却表现出很高的兴致。以我的观察,礼貌成分不多,差异性与距离感在此产生了火花。“不像壁画,更不像唐卡,但还是像西藏。”这便是两位唐卡高手对跃军之作近乎异口同声的评语。

其实,从我第一次见到这批作品后,一个疑问便在心中盘旋:作者进藏时间短暂,本职专业又非美术,何以能在画作中较好地把握住“像西藏”的绘画元素?这原本该是留给理论家完成的课题,不过通过彼此间数次无主题的漫谈,我还是理出了一点头绪。原来跃军自幼随父母在四川阿坝藏区生活过六年,儿时的记忆与经历是可以跟随一个人终生的。川西北高原景致的壮阔博大,藏传佛教神秘的宗教仪轨,总之是彼时彼地自然与人文混搭于一体的文化记忆,类似基因般地镶嵌于画家稚嫩的心田。后来,他正是带着这笔无形的财富先后在川、滇、藏戍边卫国,偶得片暇,便能将此时此境融入眼帘的景观与彼时彼地的文化记忆有机地融汇连接。所以,跃军自称这些无心插柳之作能让人驻足,甚而能打动某些知音,毋宁说首先被冲动、被感染的正是作者本人。否则,画家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挥毫不已呢?

跃军最近完成的一幅《放生羊》,使我们看到其在表现藏地现实生活美方面的潜能。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这位一手拿钢枪一手握画笔的军旅画家和他那已显山露水的“藏画”样式给予更丰厚的期待。

2013年3月3日于北京西郊

韩书力,中国美协理事,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

《心灵佛光八》33cmx35cm 2012年

No.4

见仁见智即心即佛

——读臧跃军《心灵佛光》

文/贾德江

我认识了臧跃军的第一印象是英姿勃发、平和坦诚、睿智实在,这是他留给我的印象。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少将,竟还是一位画家。读他的画,匠心独运,雄犀豪放,渺远深邃,出手不凡,令人吃惊。那恍兮惚兮显现的佛的造像,那斑斑骚驳透出的佛的灵光,那墨彩辉映显露的佛的禅境,凝重庄严,肃穆深沉,法度玄秘,气象高华,一派大家手笔、大家风范。其特殊之处,是空间结构生新奇于博大,时空结构汇多维于从容,色彩结构见璀璨于古厚,心态结构显真善于从容。整体结构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的兼有、轩昂与内敛的相容、飘逸与浑然的共生,佛光弥漫,慈心净染,裹挟了人文,带来了神圣,引发了感召,沐浴了洗礼,臧跃军在大朴大拙中营造了一个画境如禅、润物无声的藏画艺术殿堂。

其实臧跃军无意于画坛的名和利,军人是他的天职,画画是他的天性,神秘的西藏是他儿时的情结。选择佛教题材作为他的绘画主体,是他真、善、美的本性与坚韧、顽强的藏民所尊崇的佛教教义有着共通的东西。这种共通的东西,使他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似乎在冥冥之中,他与雪域高原有一个前世之约,与藏民的心灵是那样的贴近,好像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无论是下部队基层还是到边防哨卡,无处不在的玛尼石组成的玛尼堆或玛尼墙,到处可见的转经轮或飘动的经幡,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等地方的西藏壁画以及山中的右刻、寺庙的大佛,似乎都在向他传递一种弃恶扬善、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的信息,使他心存信念,挥之不去。千年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培育了藏族人民善良真诚和纯洁美好的情操,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定义:佛教艺术就是佛教信仰的艺术表现。佛教的核心是佛,佛教的艺术核心也是佛,禅宗提倡“即也即佛”。臧跃军领悟到:一切佛教的艺术活动无不围绕着佛在进行,从敬佛到画佛应当是佛教精神的具体化和艺术升华。他的心灵涌动着佛光,他把这佛光化为笔墨,化为色彩,泼向藏纸,装向藏佛,荣向说不清、道不明的境象之中。用他的话说,他追求的是“心灵佛光的自然流淌和画面的自由生长”。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十分希望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使得作画成为他出于心灵的毫不费力的行为。

毫无疑问,臧跃军如愿成偿了。他的具体做法是,受到藏传佛教“顿悟”精神的支配,无视一切“古法”,只抒发自己自发的行为和直接而强烈的感受,不具象表现佛的慈眉善目的法相,不通过勾勒、敷彩、染墨的传统技艺,烘托其仙境圣殿,而是借鉴西方的抽象思维去作东方的意象表现,去表现多种视觉元素养化合成的心中之佛。它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它源于佛又离于佛,其精神又归于佛。臧跃军不再拟定一个目标去追寻、去表达而是随心所欲地対表现对象及媒介进行选择、处理,打破了材料的约束、色彩规律的约束技法程式的约束,依靠一些偶发奇想创作出与主体心态相对应的画面结构。

贾德江,著名评论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副社长。

《心灵佛光十》36cmx32cm 2012年

No.5

静如山岳 迅似疾风

文/沈开运

一个好的画家,一个好的军人,应该有这种激扬的生命冲动,应该传达给受众阳刚、进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进取精神,但仅仅如此,似乎还不完全,还缺了点深沉的求索和精神思想的厚度。

臧跃军的藏画系列展现了他深沉思索的一面。

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发现西藏》的作者,瑞士人米歇尔·泰勒博士在其书中说:“如果没有西方旅行者,那就绝不会有关于西藏的神话,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还是一种思想造物。”以我在藏 40 多年的经历,精神性东西在西藏民族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喜马拉雅雪山不仅是最能净化人心灵的地方,而且还是最能引人哲学思考的地方,诚如歌中所言:“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脚下,在雄峙千古的穹隆银城前,在星罗棋布的寺庙和古象雄文明废墟中,历尽沧桑、斑驳陆离的玛尼石刻、壁画、岩画无法让人不沉思、不放慢身心的节奏……

臧跃军到西藏不满两年,在戎马倥偬之余,他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用艺术家的心灵感知。这实在是一块文化的高地、艺术资源的高地,无处不在的玛尼石、擦擦、袅袅的桑烟、飘舞的风马旗、年代久远的废墟,以及僧人、寺庙、藏纸、岩画、壁画、唐卡,诸多特色鲜明的高原元素一股脑涌进他的视野,他久久思索如何表现这一切。

自小的西藏情结,30多年的绘画探索和积累,加之机缘相凑,他结识了著名画家敬庭尧,交流中获益不少,敬庭尧一幅敦煌壁画风格的绘画如电光火石激发了他的灵感,一种用新的构思、新的材质、新的风格绘就、具有浓郁西藏特色的臧画顺势而出。

臧跃军在创作这批作品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藏地元素的长项,如利用藏纸厚重、筋络分明的特色表达粗犷豪放的气质,利用岩画,玛尼石和擦擦拓印佛、菩萨、修行人,以及藏文符号,画面凹凸,立体感强,再加以适当的手绘勾勒和颜料印染,使画面呈现多层次的效果和岩画或壁画的肌理,画面沧桑、久远,斑驳陆离、神秘而深邃,观赏画作,思绪不禁游走在高原大地,历尽沧桑、风吹日晒的岩画、石像、玛尼石,给人们无尽的想像和思索空间。

臧跃军这些画中的主要元素是诸佛、菩萨、护法以及与佛教关系极密切的诸多元素。宗教文化虽然不是西藏文化的全部,但毕竟是其重要的主体成分。如果仅仅根据画面中佛象众多就解读为宗教题材的画,我认为是不全面的,这更多是一种融合了壁画、岩画和唐卡等西藏特色内容的风格独特的绘画,是对西藏悠久历史的一种解读和表现。在自然环境艰难的高原,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西藏文明历久而弥新,顽强地延续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斑驳的画面表现着西藏文化的长久和历经磨难,体现着画家对精神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种历史的穿透感跃然纸上。换句话说,作者综合运用藏地元素的艺术构思,表现着一种沧海桑田的变幻,一种人文精神的探索,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与思考。

在西藏的短短时间里,臧跃军以牛为主题的绘画日显炉火纯青,新创作的藏画则大见成效,据说已画了60多张他的目标是画 100 张,足够一个大型展览之用。他以厚积薄发的功力,展示着 30 多年艺术探索的成就。狂野奔放、活力四射的牛群,与安静内敛、意蕴深厚的藏画一起,绝妙地组成了辩证法上相反相成的一对:野性和灵性,一者为生命力和阳刚的张扬,一者为思想的深沉和艺术的厚度。唯其如此,彰显着艺术家深厚的素养和广阔的纬度。欣赏臧跃军的作品,我经历了由不熟悉到逐渐喜爱的过程,厚重的西藏文化积淀,需要创新、需要突破、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它的博大精深,来满足不同文化人群对艺术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容得下不同艺术风格的探索,也需要高层次艺术风格的显现。“无婚婚之事者,无昭昭之明。无冥冥之志者,无赫赫之功”。以其 30 多年契而不舍的艺术探索、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其过人的悟性,臧跃军将在绘画艺术上达到新的高度。

沈开运,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心灵佛光十四》36cmx32cm 2012年


作 品 欣 赏

《心灵佛光十八》37cmx32cm 2012年

《心灵佛光二十》21cmx72cm 2012年

《心灵佛光二三》36cmx23cm 2012年

《心灵佛光二四》31cmx37cm 2012年

《心灵佛光二五》31cmx37cm 2012年

《心灵佛光二七》95cmx57cm 2013年

《心灵佛光二八》95cmx63cm 2013年

《心灵佛光二九》60cmx55cm 2016年

《心灵佛光三四》98cmx76cm 2013年

《心灵佛光三七》76cmx68cm 2013年

《心灵佛光三八》76cmx68cm 2013年

《心灵佛光四十》 37cmx32cm 2012年

《心灵佛光四四》 98cmx98cm 2012年

《心灵佛光四五》200cmx200cm 2012年

《心灵佛光四六》450cmx250cm 2012年

《心灵佛光四七》58cmx48cm 2012年

《心灵佛光四九》98cmx68cm 2012年

中华美网编辑/彭彪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09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