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详情

冯建吴

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工作

人物简介

冯建吴(1910—1989),四川仁寿人,字太虞,1910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松林湾一书香世家。他擅国画、书法、篆刻,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传播人,也是百年来川渝地区少有的艺术大师。师从王一亭、王个簃、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1932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工作,一生桃李满天下。

本广告位招租A

【中华美网·人物】他是20世纪川渝中国画奠基者、百年一遇的大师,一生只钟情两件事

2020-08-12 11:35:24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微信图片_20200812111814.jpg


冯建吴(1910—1989),四川仁寿人,字太虞,1910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松林湾一书香世家。他擅国画、书法、篆刻,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传播人,也是百年来川渝地区少有的艺术大师。师从王一亭、王个簃、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1932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工作,一生桃李满天下。


作为这样一位艺术大师,他的一生只钟情两件事:绘画和育人。


01


求学


冯建吴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松林湾一书香世家,从他刻的一方印章里,知道他有一位“有万卷藏书、十亩园花之父”。冯建吴从小便耳濡目染,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幼时随族叔学诗习文。稍长,辞家远行到成都,就读于四川美专。三年后,买舟东下,到上海考入由吴昌硕后裔创办的昌明艺专。


1.jpg

冯建吴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64年


在昌明艺专,他师承王一亭、王个簃、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诸家,成为吴门再传弟子。天资加勤奋,又善于思考,冯建吴很快就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他对金石书法做了系统研究,对吴派的写意画风进行了认真探索,尤其在篆刻艺术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王个簃对冯建吴赞叹有加,与他私交亦最深。在上海期间,冯建吴由王个簃介绍加入了西泠印社。


在外求学的4年拓阔了他的眼界,他不仅增益了书画篆刻技艺,还广交名师益友。在这段时期,冯建吴除了深入学习与研究书法篆刻之外,在绘画方面,冯建吴发现,过去最擅长的工笔画原来充满匠气,于是大量临摹、研习宋元名作,并认真探索吴派的写意画风。


02


育人


在“育人”上,可以这么说,冯建吴不仅给蜀地带来了黄宾虹,还给世界带来了石鲁和长安画派。


1930年秋,四川美专聘请冯建吴到校任教。此时的四川美专人才济济,聚集了本地的和上海、北平等地学成归来的精英。在交流与交往中,冯建吴遇到段虚谷。段虚谷成名较早,冯建吴当初在四川美专求学时,曾受教于段。现在两人成为同事,又因审美趋同,遂结为莫逆之交。


2.jpg

冯建吴 《桃李公社》 1964年


因学校内部矛盾,段虚谷和冯建吴决定自己创办美校——东方美专。东方美专一开始就决心要做得“高大上”,学科门类齐全,招生告示一发,便吸引了数百名学生报名。但学校的硬件软件都无法满足冯建吴等人的意愿和教学实际的需要,置办教学用具和延揽名师成了当务之急。


冯建吴奔赴上海购器物聘名师,他再次见到恩师王个簃,相谈甚欢时提请入川。王个簃推荐了黄宾虹,冯建吴上门拜访,说明原委后竟得到宾虹老的首肯。


此后,70岁的黄宾虹入蜀教学,我们都知道黄宾虹对于巴蜀艺术的贡献,也都耳熟能详“入蜀方知画意浓”,却鲜有人知背后冯建吴先生为此做出的努力。黄宾虹在川执教一年,让冯建吴和东方美专的学子都获益匪浅。


3.jpg

1932年邀请黄宾虹入川讲学摄于成都少城公园(前排右四为黄宾虹先生,后排左二戴礼帽者为冯建吴先生)


冯建吴有个小自己9岁的胞弟冯亚珩,也是天资聪慧,对绘画有着特殊的爱好。冯建吴非常喜欢这个弟弟,细心教导,并成功说服母亲,带着弟弟到成都继续学画。冯亚珩就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石鲁。


4.jpg

1933年与东方美专学生合影(前排中为冯建吴,后排右为石鲁)


03


创新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东方美专迫于经济压力难以为继。冯建吴在办学的间断之中以卖画为职,浪迹巴蜀。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的变更与发展带来了绘画领域全新的视觉图式表现和审美内涵,中国画无论从艺术形态以及艺术精神的指向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学术空气比较宽松,学术思潮比较活跃的一段时期。石鲁那时在西安带领一大批热心中国画改革的老中青画家,为探索中国画的推陈出新,“创造合乎新内容的新形式”,进行着勤奋的实践,开长安画派之先河。


5.jpg

冯建吴 《蜀江水碧蜀山青》 1960年


6.jpg

冯建吴 《西瓜地》 1961年


1906年至1961年,冯建吴利用寒暑假到西安,与胞弟切磋画艺,共商创新大计。同时沿秦岭,经三峡,到武汉,转桂林、云南等地写生,每日作画十余幅。既对景写生,又不拘泥于对象的绝对真实。冯建吴还将这种他戏称为“移山倒海”的写生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7.jpg

冯建吴 《桂林写生》 1961年


在和石鲁的多次交流及影响下,冯建吴对石鲁在创作中提出的“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的主张推崇备至,并把这种精神实实在在的运用到了创作过程中。冯建吴在这段时期终于冲破一家一派之藩篱,以写生为依据,自拓堂庑,个人风格初见端倪。


这段时间,冯建吴逐步探索与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与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与风格。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从传统而来,由传统而出,在其深厚的传统基础上突破创新,形成具有个人鲜明特征的艺术风格。


04


化境


在冯建吴的绘画创作历程中,文革的来临使其艺术创作正趋于上升和成熟时期的状态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他立刻继续他被中断了的书画创造与变革,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创作中,以充满激情的艺术生命践行“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创作原则,遍游全国奇山异水,风景秀丽与独特之地,这真实地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将至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热情。


冯建吴晚期创作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早中期沉浸传统,直入生活的面貌和样式。艺术风格呈现浑厚,老辣,格韵雄强的风格特征,艺术创作进入“技进乎道”,臻于化境的境界。


8.jpg

冯建吴 《绿水青山代代春》 1974年


9.jpg

冯建吴 《襄渝道上铁道兵营房》 1977年


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日子。他将自己的画室题名为“蔗境堂”,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宝贵时光。那些年,他日出而作,日没不息。画画、写字、作诗、刻印不辍。除整理了《冯建吴诗词稿》、《篆刻稿》、《书法稿》、《谈艺录》、《谈诗》等著作之外,还出版了《冯建吴画选》、《山水画技法基础》等书。


冯建吴晚期创作的作品,其用笔苍劲、老辣,硬健而富有浓厚的金石味与力透纸背之感。墨色浑厚、朴拙,沉稳大气而气韵生动。整体笔墨表现为在稳健、厚拙中呈现出浓烈的金石意趣与篆隶之味。


10.jpg

冯建吴 《巧石黄山》 1980年


11.jpg

冯建吴 《明月照积雪》 1980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诗的第三境界为“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冯建吴画到此时,深厚的传统功力,已化进奇巧的神韵之中。作品《黄山猴子观海》、《月涌大江流》、《春江野凫》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蔗境堂”里,于诗书画印之间纵横捭阖,画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创作灵感泉涌,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挥毫作画,为当代中国画坛留下了一大批佳作。


冯建吴的艺术发展轨迹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入传统、出传统、化传统,实现着他对国画艺术美“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需变革创新”的追求。通过这一过程,他也把美的成果奉献给了广大观众。


文字资料参考:

远乡,《生虽有尽,艺无止境——冯建吴艺术发展轨迹》;祝正锋,《冯建吴绘画风格探索与研究》;美术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巴蜀画派促进会

监制/旷野  编审/方方

编辑/李思家 技术/彭彪

合作与投稿bashuhuapai@sina.com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19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