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大家】他将北碑风气带入蜀中,融碑于帖,独创一体

2020-07-21 16:18:36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在抗战期间,西南成为大后方,不少书画家入蜀避难。当时书坛领袖于右任先生在四川见到了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为惊诧,就托友人为他征觅到了几幅这位书法家的字。事后,于右任给友人的回信中感叹到:“竟不知夔门之内,还有个书法家包弼臣!”敬佩之情,溢之于词。


今天小巴给大家介绍的,便是于右任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的这位书法家——包弼臣


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晚年号谷叟、笔公,四川南溪县人。生于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卒于民国六年(1917),终年86岁,为晚清四川著名书法家。


包弼臣出生在世代书香门第,但在他的少年时代,家境败落,生活甚为凄苦,曾多次在亲友处寄食就读。为重振家风,他从小就刻苦发愤读书。20岁时就考上廪膳生,这是秀才中的优等生,并以善作辞赋闻名于郡县。在他21岁时,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任四川学政,按试叙州(宜宾),对包弼臣十分赏识,赞誉他与同里的罗肃、宜宾的赵树吉为“叙州三杰”。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1855年,包弼臣来到北京,寄居在翰林院供职的叔父包欣芳家准备继续学业,求取功名。此际,国内的书坛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阮元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在国内广泛流传。道光、咸丰年间,碑学新思潮已经在北方和江南一带泛滥开了,这给从固守帖学的四川走出来的包弼臣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恰时正值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揖》出版问世,包弼臣读后,被书中提倡的碑学之道所吸引,细读再三,叹息到:“碑版、碑版,出世何晚!”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再加上在京期间,他得到倡导碑学的礼部尚书孙毓文、侍郎李文田的器重,受其影响,他转而对北魏碑法进行研究和学习,收集了拓本10多件,朝夕临摹,苦学钻研。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1860年,包弼臣从北京返回故乡后,遂立志创新。他把从京城带回的北魏碑拓本和平时搜集的历代名家作品,集中起来,反复琢磨。同时,将其所得,运用于实践,或取之神韵,或效其用笔,汇各家之长,融汇贯通。


其间,包弼臣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不中断书法艺术的创作,他专门请人在父墓侧修了间小屋,连续三年独自一人住在那里,日不出户,专心练字,几达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北朝碑版,并逐渐进行了碑帖融合的探索,大略在40岁以后,个人的书风便已经形成。包弼臣所作的书法,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那种潇洒飞动之神采,笔酣墨饱,痛快淋漓,人谓之“包体”。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的艺术修养很全面,其诗、联、书、画俱佳,但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应是书法艺术。他的书法独树一帜,人称“包体”,在四川起到了引领时风的作用。


“包体”在继承魏碑和历代行、草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破当时流行的“馆阁体”书法门派呆滞刻板的陈习,在字体结构上,采取大胆的艺术创造,“规矩者,故纵之;齐平者,倚斜之;集密者,开朗之;松散者,收敛之”,在用笔上,根源于魏碑,却又不拘泥于它,起落似行草,但求神似,“包体”字日臻成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包弼臣 《李白梁甫吟》包弼臣 《李白梁甫吟》


苏轼曰:“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由于包弼臣首先把碑学的风气带进四川,并身体力行,独创包体,这不能不对当时四川弥漫着的帖学颓风造成冲击,对馆阁体的风气产生破坏。“包体”不洛守成规,敢于打破传统的书法师道而独具一格,因而受到一部份守旧者的讥讽、嘲笑,认为包弼臣书法,不恪守古道师训,毫无章法,不足取效。更有甚者,讥骂包弼臣为“字妖”。此说在当时社会上流行一时。


针对流言蜚语,包弼臣写了一首诗:“碑版碑版,出世何晚。邓包已亡,必遭白眼。白眼可遭,精不可销。返魂石中,万劫骑鳌!鳌足竟断,四极之陷。尔何为者?应独游乎汗漫,而不能忘当年笔公之一盼。”诗中既表现了包弼臣对守旧者的愤慨,又表现了确信碑学的革新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定走自己独创道路的顽强态度。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在资州任学正时,其书法已经十分成熟了。“包体”在川内享有盛名,向他求字的人不断,他也来者不拒。在友人曾鹤龄所作《包弼臣夫子七秩寿序》中称:“奇壁上之书,漫疑意造……几几乎,户置墨编。”据一些老人回忆,那时资州学字的人,几乎满城都在写“包体”。


包弼臣四屏

包弼臣四屏


到晚年,他书法名气达到了顶峰,一次泸州城内失火,火势甚烈,烧毁房屋无数,但烧至“体仁堂”处火就灭了。人们一看,“体仁堂”三字为包弼臣所写,字高一丈余,于是民间便盛传着包弼臣字能避水火的神话。


在民国四年(1915),包弼臣的长孙包湛文到荣县拜会名宿赵熙,赵熙说:“令祖之书,予少时不知其佳处,近来涉猎南北朝碑版,乃悟其妙。时在郭慎之先生宅中,举头见己所书‘西山晴翠’匾,又见乃祖所书‘云蔚霞蒸’四大字,翻然曰:‘其魄力沉雄,我辈真不及也!’”


包弼臣的书迹遍布蜀中。据载,张之洞和王闿运很看重包弼臣的书法,最高学府尊经书院的大门联“考四海而为俊,纬郡龙之所经”即为包所书。此外,川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峨眉山、青城山、青羊宫、宝光寺等处都留有包的笔迹。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清代碑学在川流行稍晚,包弼臣首先把北碑的风气带进蜀中,而且融帖于碑,独创一体,这就为四川的书坛开了个好的先例,也为四川书家做出了示范。


继后,碑学在四川风行一时,从清代光绪年间到民国期间,四川涌现了一批有名的书家,如吴之英、颜楷、赵熙、陈楚帆、杜关、余燮阳、公孙长子、余沙园、谢无量、刘咸炘等,这些书家的作品均是碑帖兼融、独具一格,使四川书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且,此际的四川书法极具地域特色,其表现出的艺术水平,与江浙一带相比毫不逊色。四川书法这段历史的辉煌,包弼臣的先导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包弼臣书法

包弼臣书法


(the end)

出品:巴蜀画派促进会

编审:方方 Fan Fan

编辑:李思家

合作与投稿:bashuhuapai@sina.com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59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