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又名黎山,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松柏苍郁,秀丽幽静。五代前释道二教并存,道庙佛寺数量众多。至五代后周下诏灭佛,现东麓天宁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 )刻的“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道教宫观现存吕祖祠、壶天道院、禹王庙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铭》摩崖题记以及藏经阁、阳明书院、龙洞、丰泽庙等胜迹。
。东汉光武帝以幽、并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于黎阳立营以障河北。曹操、袁绍交兵,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大将箓明筑垒于大伾山之东,以控制大河南北。隋末瓦岗军于大伾山巅筑中军亭,以瞭望敌情。唐高祖置黎州总管府,总摄殷、卫、澶、黎四州之众。五代时朱温、李克用纷争黎阳。北宋于大伾山北麓建通利军,作为军事重镇。这些历史事例,都足以表明大伾山地理形势的重要。
地理环境
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大伾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各具特色。其中有后赵时依山凿就的大石佛,高22.7米,为中国北方第一大佛,又称"八丈佛爷七丈楼";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大佛和天宁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为大伾山增光添彩。
各位且看山门上的这副对联"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前门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即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经过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大伾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
景点介绍
幸运钟该钟造于明朝景泰四年(1453),高1.8米口径1.3米,重1500余斤。其声浑厚悠远,敲击八个方位,发音各不相同,钟身铸有八卦符号,人称“八卦幸运钟。”是天宇寺的镇寺之宝。
盘山路过山门,便登上了一条用碎石砌成的盘山路。古柏夹道,郁郁葱葱。及至略有疲惫,也就到了歇歇亭,即游人登山中途小憩之处。亭子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到此依依莫不感怀神禹,请君歇歇且看对面太行"。对联含义在于启发游人在欣赏祖国河山的同时,莫忘怀古人创业之艰难。
恩荣坊沿盘山路继续攀登,迎面屹立着一座石坊--恩荣坊。原在卫贤镇南大街,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因孟楠家一门出三进士由皇帝而赐建,后搬迁搬迁至此,高宽皆10米,平面呈"一"字形。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建筑。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狮。顶为歇山式,并雕出脊兽、瓦件等构件。楼檐下平板枋的上部雕刻二龙戏珠和火球图案,下部刻仰莲;平板访下的龙凤板单额枋等构件上雕"竹林七贤"、"八仙庆寿"、"一门三进土"等图案及创建年代。恩荣坊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吕祖祠走过石坊,过了落虹桥,便到吕祖祠。吕祖即八仙之一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唐末道士。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及第,年已64岁。后浪游江湖,入山学道。他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每年夏历4月14日为吕祖诞辰。
八卦洛书图吕祖祠左侧有"八卦洛书图"和"斗姆阁"遗址。八卦洛书图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来建筑已不存在,莫知其详;斗姆阁常建于道教官观中,斗姆为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是北斗众星之母,名紫光夫人,她的"法身像"一般为三日、四首、左右各出四臂。
斗姆阁斗姆阁之前有"瀛洲别墅",今存有砖雕楼一间。门楼对面是陡崖数丈,崖壁布满题记,共有"千仞岗","山河一望 ","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头"等十余处,都有一定书法价值。循经而南,有钟离殿,柳仙堂,紫衣魁星阁,孙、邵二先生洞,曹仙媪庵等。攀岩登阶,迂回北止,为张仙洞,均是清初所建。
张仙洞张仙洞在大伾山西崖。康熙四年(1665年)倚崖筑楼一面,坐东向西,小巧别致,楼前是悬崖,北山墙上开一角门,楼内后墙连岩雕有张仙卧像一座,形象逼真。不幸于"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毁坏。1986年根据原像复制,卧像旁有题记云:"卧游天地间",又名"观澜处"。张仙洞之北的崖壁上,有"东皋舒啸"题记,相传张三丰曾在此筑台练功,传教拳术。张三丰,宋代人,技击家,武当派太极拳的始祖。后人称此台为"三丰啸台"。出张仙洞向北,跨过"云渡桥",就到了"纯阳洞天"了。
纯阳洞天吕祖祠乾元殿之后是层峦峭壁,沿崖筑有一道南北高墙。在这道用砖石筑成的高墙上,正对乾元殿后坡,开有一个直径2米的圆门,这就是"纯阳洞天"。"纯阳洞天"是吕纯阳所居的地方,是一个绝好的所在。圆门前,沿崖是一条崎岖蜿蜒的石径,宽仅l米。幽径边沿有石栏。山崖上,遍布石刻,题有"山河一望"、"步虚声"、"第一峰"、"怀禹"、"东皋舒啸"等,真是琳琅满目。纯阳洞天名列浚县"八景"之首。
太极宫挺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大伾山的标志。太极宫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一座八棱柱形的三层高楼,通高33米,为八角攒尖楼阁式建筑。我们看到的是禹王庙。禹王庙原在大伾山东南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县刘德新迁至阳明书院故址上,建大殿三间,内塑禹王像,以示敬仰。
兴国寺在天齐庙东北、大伾山东侧的半腰间,是兴国寺,它的全称叫"太平兴国寺"。该寺周围的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题记。主要建筑为大佛殿五问,殿内原有二木雕佛龛,内供明代所塑的释迦"泥沙像"。木龛雕工极为精细,很有艺术价值。
兴国寺之北即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还山寺。现存布局为"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成十字形,殿宇20余间,总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
东西轴线建筑东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藏经阁和大佛楼。山门5间,硬山顶,灰板瓦,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高约2丈,分两层,声伟壮观。阁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双手。最上层,两手托日月;第二层,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两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两手自然下垂。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原为北魏时建的7层高阁,庇护大石佛,元代末年,为红巾军所烧。按1985年发现大佛楼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测,原阁面阔当为5间,进深约为10米。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所建面阔三间、高7丈。内座大石佛,高8丈(实测22.7米)。"八丈佛爷七丈楼"。传为奇谈。
大石佛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在三道肉领。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纹路,属于直平阶梯式刀法。但在其转弯处有突起的圆棱。从大石佛的整躯造型轮廓来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像艺术的不成熟性。大石佛自身形象所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也有北朝晚期,甚至还有唐代因素,如螺发。经研究考查,有些细部,认为是后人改造的。因为大石佛历史悠久,几经兴废,特别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阁被烧,大石佛躯体的有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无法补缀复原,因而加以改造并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无从考查。虽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体轮廓是无法改变的,故而仍保留着一部分原始状貌,如三角形体、方墩座、平板脚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证据失察,现存特征又不一致,故一时尚不能绝对断定它的创造年代。关于大石佛年代考证之类的文章、研究资料较多,最后统一的意见是:"后赵一北齐",确凿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大石佛是中国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为中国一大历史名胜古迹。
天宁寺天宁寺历史悠久,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全国90%以上的寺院被废掉,而天宁寺得以"准救不停废",可知其当时的历史地位了。出天宁寺后左走,沿一条缓坡青山盘路,即至龙洞。龙洞是一个天然洞穴,在大伾山东崖上。三个洞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入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为浚县"八大景"之一。天将下雨,洞中先有云气冉冉上升,人们将其命名为"龙洞吐样烟"。洞口石壁上精雕五条滚龙,另有碑刻、题记数方。
注:图文来源:网络。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