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观点】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路径探析

2023-05-24 10:21:05   文章来源: 《美术》杂志社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路径探析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张利国

摘  要新时代以来,美术界重大主题创作与展览精彩纷呈,视听类创意美术节目相继推出,数字艺术助力美术传播,激发了美术界的创新活力,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展现出新时代美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本文从具体的美术作品、美术展览、数字艺术等出发,探讨其中的创新原理、创新特点和创新路径,剖析广大美术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提供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新时代以来,美术界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一批批精品力作,并融入数字艺术沉浸式美学体验推出了一系列跨界融合的视听节目,开辟了美术事业发展新境界。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守正是创新的根基,侧重回答“从哪里来”的问题;创新是守正的升华,侧重回答“到哪里去”的问题。笔者以为,对于美术创作来说,守正,就是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则是要在把握美术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坚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为美术创新的重要宝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历史、时代、人民中获取创新灵感和智慧,从原创能力、创新动力、创作态度中获取发展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美术创新创造的力量。

王国强《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中国画
230cm×185cm 2022年

一、从历史、时代和人民中汲取营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美术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价值观念具有永不褪色的重要价值。广大美术工作者从历史的厚度中汲取创新营养,能够更好地激发美术创新灵感。例如,由中国文联、财政部、原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推出的《河姆渡文化》《老子与〈道德经〉》《满江红》等150余件优秀作品,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华文明7000余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其中,中国画《河姆渡文化》(王赞等)展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始社会形态;雕塑《老子与〈道德经〉》(吴为山)以“塑以载道”的形式展现出“道常无为”“上善若水”等老子哲学美学意蕴;油画《满江红》(何红舟、黄发祥、尹骅)以“欲前又止”的形象展现出岳飞“壮怀激烈”的荣光和“壮志未酬”的遗憾。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从题材上以历史的厚度和思想的高度赋予美术创造灵感。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精心的设计,美术家们运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历史的记忆讲述时代印记,绽放时代光芒。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在历史与时代的交织和回响中,于美术家笔下获得创新生命和活化传承,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态,向世界讲述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历史的故事。

新时代为我国美术繁荣发展、创新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美术工作者从时代的高度中积极提炼美术创作主题。由文旅部主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由四个篇章组成,其中《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篇章中的中国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范春晓)、油画《重器——海洋石油981》(张振江)、版画《天下飞梁》(沙永汇)等作品以新时代的大国重器、大国工程为创作主题,从时代的高度萃取创新思路,记录时代脉搏,为时代造像。以马克思的时代价值为主题的展览,也为美术创作注入了时代高度和思想深度。“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上的中国画作品《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大会上》(冯远)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出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期间,起草重要文件,并向领导机构和工人代表介绍文件内容的历史情节,通过创造者的艺术化表现阐明了这一创作主体的历史意义。为解决普通观众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够充分,在党史题材绘画作品面前,存在只观其形、不懂其神、不解其妙的问题,通过立体式、创新化的新媒体形式展现和阐释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百集电视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百集短视频节目《光辉历程 时代画卷——美术作品中的党史》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入手,通过画家、美术评论家、党史专家的视角对同一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同时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打造数字观看效果,以生动的视听语言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等立体融合的传播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党史中的恢宏画卷,“嵌入式”感悟我党百年奋斗的时代价值,同时助推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再上台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近年来的一系列主题性美术佳作充分证明,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美术创作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因此,新时代更应该从人民的温度中汇聚美术创新力量。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上展出的于敏、申纪兰等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巨幅肖像油画,以及《人民科学家——程开甲》《时代楷模——黄大年》《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等系列人物画,都是美术家以丹青铭记时代功勋、致敬时代人物,绘就的不负人民的时代画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旗帜》雕塑举旗定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主题雕塑共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这些雕塑以人民群像为主体,生动刻画了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为人民的理想、奋斗、创造和贡献塑造了真切的形象。画家刘文西是“艺术为人民”宗旨的坚实守护者,在他看来,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逐年到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激情创作,逐年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呈现出“人民画家”刘文西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从早年创作的《祖孙四代》到晚年创作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刘文西一生扎根陕北大地,一生坚持描绘人民群众,倾听人民心声,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以黄土地的情怀不断实现艺术的创新。

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前文所述新时代的美术创新是创作主体基于创作理念、内容表达、情境营造的全方位创新,更是对“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深切回应。广大美术工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二、从能力、动力和态度中汇聚力量

原创能力是创新驱动的引擎,美术创新要以“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的方式推进,“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近年来,以“技术解构+全息互动+沉浸体验”的方式创新传播美术作品,改变了大众过去对美术作品“看不懂”“说不清”“猜不透”的看法,实现了从“懵懂”到“秒懂”的快速转化和审美体验。《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洛神赋》《簪花仕女图》等经典作品被多家平台以虚实结合的技术手段打造并在舞台上得到生动展现。这些创意呈现是“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表达。

美术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以“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创新动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美术创作要处理好传承和借鉴的关系。清代画家沈宗骞认为,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遵守规矩就是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博采众长、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在传承之外,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2019年至2020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让观众再次感受到吴冠中的绘画植根传统,沟通中西,他的作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了中国油画的表现空间,展现出中国传统水墨的神韵和西方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的视觉冲击力。吴冠中的作品是在“自强不息”下“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油画中国化与水墨时代化相互交融的升华,是带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趣的创新创造。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不能搞照搬跟风、克隆山寨的东西,否则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近年来,曾经火热一时的当代艺术逐渐降温,创作者、主办方、市场、观众针对艺术作品进行反思与探讨:贴合西方审美追求的作品是否符合当代中国大众审美,脱离主流价值观的作品是否可以在中国立足,迷恋怪诞美学是否可以持续成功,一时“洛阳纸贵”的当代艺术在时代大潮中可否持续发力,等等。美术创新需要扎根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努力回答好时代之问、审美之问、艺术之问,以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创新动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老一辈文艺名家是旗帜、灯塔、榜样。他们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大任,以信仰、情怀与担当创作了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出了表率,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了力量。央视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聚焦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选取了反映时代特征的40余件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回顾老一辈美术家在他们中青年时期是如何创作出这样富有精深思想的精品力作的。该纪录片通过3D数字技术“活化”传统美术、助力艺术表达、传播时代精神,让沉睡在美术馆、博物馆中的美术精品活起来,彰显中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折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比如《待细把江山图画》短片展现了青年傅抱石面对国破家亡的情景,他一改中锋运笔为“破峰”运笔,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创造出独特的“抱石皴”,让人耳目一新。傅抱石笔下山河的雄浑壮美和当时家国的破碎飘零形成鲜明对比,他通过塑造中国绘画精神有力地呼唤民族觉醒,重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老一辈艺术家以立心铸魂的美术创新留下的一幅幅精品力作展现了文化自信、彰显了时代精神,为广大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学习样板。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中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占比较多,呈现出新时代的文化气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更是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展现出青年美术家的创新动力、创造活力、创作热情。数字网络时代为信息获取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渠道,青年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习消化的能力变得更强,感知时代、洞察社会、把控艺术的水平更加沉稳,这些能力在老一辈艺术家面前,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但也存在对时代命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对艺术语言的自觉和建构仍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这就需要青年美术工作者以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和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向老一辈美术名家看齐,守正道、走大道,多创新、出精品,主动挺膺担当,激发朝气锐气,以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美术作品点亮民族精神之火,汇聚时代奋进力量。

刘文西《陕北老农》中国画
210cm×600cm 2009年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正出新

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美术是构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在承载、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美术界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全人类,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用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奥运精神、抗疫精神以及生命的温度与能量,凸显在疫情面前众志成城的信念、信心和力量。其中展出的作品,如黄立毅《战疫!战疫!》、李建卫《团结就是力量》、卢妙玲《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等体现出艺术对人的审美本能的发掘,彰显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生命光谱的绚丽与璀璨。近年来,由中国美协主办的“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在巴西、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国举办,以笔墨丹青的形式展现中国人民赞美生命、热爱和平的心声,讲述中国美术家眼中关于“艺术与和平”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美术作品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承载着中国的审美旨趣、价值观念,反映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在这些官方组织的“走出去、引进来”的美术交流活动中,它们以创新理念思维凝聚文化共识,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美术的力量。

美术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美术精品是甘甜的创新性成果。美术创新创造的目的是推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5点希望,其中一点希望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开展的一系列美术实践,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他们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美术作品点亮民族精神之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汇聚时代奋进力量。希望在新征程上美术界能够着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72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