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审视五千年巴蜀文化的深厚内涵——读谭继和先生《巴蜀文脉》
文/王川
《四川全图·四川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
资料来源:四川大学博物馆
本书所谓的“巴蜀文脉”,实际上就是“巴蜀文化”的发展“脉”络,即书中论述的“巴蜀文脉五千年发展轨迹”,包括宇宙绝观、优游天府的“巴蜀地脉”,珍水万世、水润天府“巴蜀水脉”、巴蜀文脉的基本性质、巴蜀文脉总谱系等内涵,是关于巴山蜀水之间文化发展的透视性论著。
书中对于巴与蜀的合称由来、“天府之国”与“陆海之乡”由来的分析,对于巴蜀文脉诸发展形态、巴蜀历史文脉传承的分区发展、巴蜀文脉五千年发展轨迹的归纳,对于巴蜀文脉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巴蜀物质文化家园五大特征(巢居文化、蜀道文化、笮桥栈道文化、仙乡人居文化、林盘文化)、心灵美学境界八大特征(仙源在蜀、道源在蜀、儒学源蜀、菩萨在蜀、文宗在蜀、才女在蜀、天数在蜀、易学在蜀)等总结,得出“从巴蜀历史文脉总谱系的空间布局与时间轴线,看巴蜀人对中华民族创始力精神的贡献”“三星堆、金沙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杰出贡献”等结论,精辟地归纳了巴蜀文化的物质、精神等层面的深厚内涵及其巨大的历史贡献。
书中对于“战国时期古蜀最早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清晰指出了秦都咸阳与蜀都成都城市建设的异同,而由“古大都会”到“公园城市”成都示范区的发展、巴蜀八个特色历史文脉复兴与未来发展区的展望,则是对于“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七十五年巴蜀文化新面貌新格局”的深刻反思,都是交叉学科的视角与理论方法,这使得本书研究具有反思既有模式,探索新范式的明显倾向。
因此,本书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论,交叉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历时性、共时性研究的结合,融合宏观叙事、微观个案(如对杜甫草堂诗作的地理意象分析)的结合,注重理论建构、实证研究的结合,成为创新地域文化研究的典范。其中,该研究置巴蜀文化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交流视野之中,对比三星堆出土金杖与域外文明的金杖崇拜,探讨早期跨区域文化互动。同时,改变区域文化史研究的“地方”视角,从“文明史”角度进行审视,这不仅是传统“地方史”研究的升级,而且是反思现有研究为“地域文化学”提供了新方法论,指示了范例,开辟了新蹊径。
本书回应文化发展新形态,回应时代新关切,提出了“四川”得名,是将“川峡四路”作为统一的文化地域称谓,“不是因四条江而得名,反倒是因为先有四川之名而后再来寻找这四条江的”等,新见迭出,妙论时见,如提出“守根护脉:巴蜀文化生长的故乡”,是对文化自信的学理论证;所言“巴山蜀水相依,川渝同根同源”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学理阐释;根据巴蜀文脉的生态神奇之美、文态神秘之美、心态神妙之美等巴蜀文脉“三态”的神和美,对应提出了天路之旅、神游之旅、优游之旅的巴蜀文脉融入旅游“融文入游”等论述。
(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