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学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观点】试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

2021-04-30 16:41:21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二十世纪开始,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先后倡导美育,特别是蔡元培著书立说,身体力行,提出了 “以美育代宗教”、“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著名思想,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美育开展十分艰难,但是仍有`些进步知识分子为之努力,丰子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美育活动主要是在建国前,但是他对美育规律性的认识和实施美育的一些具体方法,至今仍然富有启发意义。今天,我们把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加以历史地研究,这对于社会主义美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展,是很有意义的。


1cvbdfg


(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丰子恺常称之为“艺术教育”。他说:“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情的教育。”1这是同西方自十九世纪以来,往重艺术趣味和审关感受性的培养,把美育称为“艺术教育”相一致的。然而,丰子恺是从培养完全、高尚人格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他认为教育(主要指心的教育)就是“教以对于人生世界的看法,换言之,即教以人生观、世界观。”2它包括三个方面:真、善、美。这三者既是全面认识世界所必需的,又是同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相对应的。因此,美育“实占有教育的三大要目之乙,即崇高人格的三条件之一。”3

把美育作为培养崇高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基础。据此,他进一步规定了美育的任务:“艺术教育……就是教人用象作画、看画的态度来看一竖界,换言之,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长大以后永不泯灭。”4这就是丰子恺美育思想中的“童心说”,是丰子恺美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丰子恺认为,“童心”是最可宝贵的,“童心”纯洁、率真、充满热情,不像大人已经染上了尘世的脏物。他说:“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5“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6这些议论颇似明代思想家李赞的“童心说”。李卓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7我们还不知道丰子恺是否有意识地接受了李赞的“童心说”,但就要求人格健康自由发展这一点说,他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丰子恺提出的“童心说”有它自己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如果说卓吾的“童心说”实质上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的话,那么丰子恺的“童心说”则是把培养童心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包含着造就纯正、高尚人格的理想,体现出他注重把美育与德育紧密联系的一贯思想。

丰子恺的这一思想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古希腊时,美学就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美育也基本上是与德育结合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首先就把美育看作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孔子就重视“乐教”,认为“乐可以修内,礼可以修外”,8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的陶冶、感化之力,实际上就是把美育当作政治、道德教育的一个部分。这些中外传统美育观经过蔡元培、李叔同等人的阐发、倡导,对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蔡元培在为《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开头便说:“美育者……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他在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明确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既是蔡元培的学生又是丰子恺的老师的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更直接。他在《音乐小杂志》序言中说:“欧美风靡,亚东景从,善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这种思想同蔡元培是一致的。李叔同还曾用“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名言来勉励丰子恺,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回忆说:“这一天听了他这番话,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9在李叔同以人格作背景的艺术教育影响下,丰子恺十分强调艺术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注重美育同德育的联系;“童心说”正是以此为基础而提出来的。在丰子恺看来,“童心”是“完整人格”的象征,通过艺术教育能使它保持下去,免受污染。他的这种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针对着社会现实有感而发的。他曾谈到:“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现在回忆当时的意识,这正是从反面诅咒成人的恶劣”。10这是他作文作画赞美儿童的缘由,也是他提出美育“童心说”的社会历史原因。

丰子恺培养童心的美育思想包含着他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通过美育改善人心从而改良社会的愿望,表现出他对美育的陶冶之功与感化之力是有充分认识的,这是他的美育思想的进步性。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育也同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是,丰子恺没有认识到崇高人格的造成有赖于社会的彻底变革,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共产主义,人格才可能真正完善。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要想以美育来造成崇高人格,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片面强调意识的作用、夸大美育的功能,以致美育同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脱节,这样会使美育丧失坚实的现实基础。这是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局很之一。


5fsghsfghs


(二)

丰子恺提出的培养“童心”的美育,除了如上所述的人格的培养的内容之外,还包含着通过美育培养形象直觉能力的观点。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指出。

丰子恺认为,“童心”除了有伦理上的价值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不像大人那样被许多清规戒律束缚了手脚。他在《建筑的起源》这幅漫画中,画一儿童充满自信地认真搭积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思想。在《谈自己的画》一文中他明确地说: “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孩子们的空想的欲望,世间一定不会有建筑、交通、医药、机械等种种抵抗自我:然的建设在他看来人们不仅要具备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形象的感性直觉能力。因此,通过理性寓于感性之中的审美活动,把儿童的那种形象直觉能力加以保持和发展,以求得人们的形象直觉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又是美育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任务。

丰子恺主张“艺术的生活”,从而把培养形象直觉能力与人生态度结合在一起。他把美作为一种人生价值,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生活就不是完全的生活。为求得审美的“艺术的生活”,就要有形象直觉能力,就需要艺术教育。因此,他在教人学音乐、美术时,总要先解释审美态度与实用功利、科学求知的不同。他把审美态度称为“绝缘”态度,认为学艺术首先就要懂得“绝缘”态度。什么叫“绝缘”呢?他解释道:“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零地观看。”11这是一种把审美活动当作超功利、超利害关系的活动的思想。早先蔡元培提倡美育就以此为立论基础,日后丰子恺的老师夏丐尊和好友朱光潜都曾介绍过,这是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比较流行的美学观点。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说,是对审美活动所作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解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指出了美感的直觉性特点。丰子恺以此作为倡导美育的理论依据。他看到当时许多学校片面发展智育而忽视美育,学生们被弄得生气全无,儿童那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心”在不完全的教育下渐渐泯灭了。于是,他提出要培养直观世界的“绝缘”态度,把培养形象直觉能力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到相等的地位。

人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分别,形象直觉能力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要求人们的思维做到感性和理性的协同一致,既要求有逻辑思维,又要求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携手并进,在创造活动领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他常在深邃缜密的相对论研究之余,演奏贝多芬的美丽乐章,让思绪在乐声中驰骋。以感性直觉为特征的审美活动,对他的科学研究不是没有帮助的。相反,音乐大师贝多芬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谱写着其美无比的音乐。他崇敬哲学家康德,把成为一个音乐哲学家作为崇高的目标。正因为他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精神溶化在音乐中,才写出如此伟大的音乐作品。

丰子恺多次提出,学生除了要受抽象思维训练之外,形象直觉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因此他说,除了音乐、美术这些专门的艺术科目外,文学、数学、物理、地理等科目也应该有丰富的形象性。他认为,用形象直觉方式能看到物象的美,用抽象思维则能看到物象的意义,亦即真和善。所以既发展形象直觉能力又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促使二者的携同发展,这是由发展知、意、情的心理功能,和看到真、善、美的世界两方面的要求所决定的。12丰子恺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全面发展人的培养要求,也反映出他对美育在促使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方面的功用有充分认识,这是值得珍视的。我们的有些学校一直不能克服重智轻美,重理轻文的倾向,教学方法上机械死板,因而学生机械被动,死记硬背比较普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明显不足,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新人,就不能不考虑到美育的实施。在这一点上,丰子恺的美育思想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是,我们应该指出丰子恺对形象直觉的理解也有不足之处。他受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的影响,把审美理解为纯粹的感性静观活动,抽去形象直觉中现实的、理性的内容,所以他认为人们有了与现实生活矛盾“绝缘”的“童心”,就可以得到美的滋润了。丰子恺早年译过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一书,对艺术性状的看法显然受其影响他曾说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大人在无可奈何之中想出来的慰藉、享乐的方法。”13这种观点虽包含着对现实丑的一定程度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消极的。正是依据这样的艺术观,丰子恺所谓的培养“童心”的美育,偏重于与世无争的审美态度的培养,不太强调审美的现实意义,不注重现实美的创造,这又是他的美育思想的局限之处。

美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审美包含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审美活动虽然确实存在非功利性的静观现象,但这是同理性的、功利性的内容紧密联系着的,是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的,而不是“绝缘”的。所以,教人懂得审美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一个超脱尘世苦难的境地,而是引导人们去创造美、消灭丑,这是美育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在阶级社会里,要虚构一个供人避难超脱人世的“乐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客观上还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尽管丰子恺在国难临头之时,竭力赞颂抗战歌曲“鼓励士气、加强情绪”14的巨大力量,强调艺术有“金鸡纳霜”般的功效,但他对艺术性状的基本看法没有根本的改变。


3dfhdfsh


(三)

由于把“艺术的生活”当作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因此,丰子恺特别热衷于美育的普及大众化,这是他的美育思想的又一显著特色。

丰子恺十分推崇托尔斯泰艺术大众化的主张,把美育的普及大众化作为己任,在《艺术漫谈》序中他饱含深情地表露了自己从事审美普及教育的意愿:“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也。”这种可贵的精神,体现了他美育思想中的民主性成分。

丰子恺的美育普及大众化思想,首先反映在他著、译的“教材”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普及性的美育必然要求教材的通俗性、趣味性。因为大众首先需要的是审美之心的启蒙,而不是专门的艺术深造,所以内容艰深会使人难以接受,枯燥又叫人败兴乏味。丰子恺十分注意这一点。他的审美普及读物既不失其科学性,又能使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读懂,就是他的漫画和散文也符合他提倡的“曲高和众”的理论,做到雅俗共赏。《音乐入门》是介绍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法的音乐启蒙读物,它是作者为使初学者在读《音乐的常识》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而编著出版的。该书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内容的编排上很有特色。该书“取自修书的体裁,”15所以不像专业乐理著作那样讲究体例和系统性,而是采用灵活的形式。书的开头作者专辟一编,针对初学者对音乐会产生哪些误解,扼要地解释了音乐的一些审美特性,说明了音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人民对词曲音乐比较喜爱的审美习惯,着重说明了器乐曲的审美特点,提出“识曲”的要求,以求得初学者能对音乐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是丰子恺独具慧眼之处。在该书的语言运用方面,他以散文家的笔把一些难懂的道理化作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话说得很明白、很诚恳也很有趣味,所以这本小册子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从1926年初版之后共重印了三十次之多,很好地充当了许多人入音乐之门的向导。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回顾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状况时谈到:“丰子恺编辑的日本的音乐书籍如《音乐入门》《十大音乐家》等,像给紧闭的房屋打开了一扇小窗,启迪了许多中国人的音乐兴趣。” 16丰子恺艺术教育的领域又岂止音乐一个方面视,艺术很不普及的当时社会中,努力普及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兴趣和能力,他的美育书籍和教学活动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热爱艺术的青少年,这同他“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而坚持美育普及大众化的方向是分不开的。

丰子恺强调美育的普及性还把普及的重点放在少年儿童身上,他认为少年儿童时期是施行美育的黄金时期,这是同他的培养“童心”的美育思想相联系的。他曾用切身的体验来说明美育对少年儿童的深刻感化作用。他回忆说,他在儿时唱过一首《励学歌》,唱到“亚东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所以我现在每逢唱到这首歌,无论何等逸乐、何等放荡、何等昏迷、何等冥顽的时候,也会警惕起来,振作起来,体验到儿时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17因此他曾动情地祝愿:“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们传授给遍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18

丰子恺对于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曾给予特别的关心。他在介绍外国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论文时,自己撰文,针对我国的实际反复论述儿童美育的重要性,指出“童心”的培养就要从儿童开始。19他是少儿美育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他经常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为孩子们谈审美讲艺术的文章,发表反映孩子们生活的各种漫画,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孩子们的音乐》是丰子恺翻译的一本献给孩子的音乐启蒙读物。他还作为一名辛勤园丁,在立达、春晖等许多中学教艺术,把爱美的种子播散在无数孩子的心田里。另外,他还很注意提高妇女的艺术修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使她们成为爱美的母亲,从而用美的感情来教育感化孩子。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少年儿童于美丑的辨别能力较弱,所以要选择美的、健康的东西让他们欣赏,否则美育就会走向反面。丰子恺特别重视美育的健康性,认为“音乐能直接左右我们的人格”,“学者不可不辨别。”20他自己给孩子们写的或翻译的著作和文章,其内容基本上是健康的,他所介绍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也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如果说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美育,主要是学校美育的话,那么丰子恺对社会美育也是很热心的。社会美育作为美育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范围更广阔。美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爱美的风气,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有益的。蔡元培曾指出过社会美育的必要:“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有社会的美育。”21丰子恺在1919年也热情呼吁:“我希望中国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直接利用美术展览会的手段,提高中国一般民众的美术鉴赏力。”22他在《山中避雨》一文中现身说法,说明艺木普及到民间比光在学校上艺术课更有意义。他写到:“这种乐器(指二胡——引者)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他把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近十篇小说,用漫画作成“简易而高尚”的连环画,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大众欣赏理解,是鲁迅著作的一种很好的普及读本。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把它们译作绘画,使它们便于广大群众的阅读,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23把美传播到大众中去,是丰子恺美育思想中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4dfhfdhdf


(四)

虽然丰子恺提出美育应该有最广泛的领域和多种多样的实施手段,而决不限于艺术科;但是,他又总是把艺术活动作为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手段。可以说,重视艺术实践活动是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又一个显著特色。

艺术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集中体现了审美实践活动。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24实践证明,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5是十分有效的。

丰子恺把艺术实践分成两类:一是创造,二是欣赏。他说:“虽然音乐鉴赏不必定要自己会唱会奏,但至少入门须经过相当的时期的实习。实习有两种,(一)自己唱奏(二)听别人唱奏。凡音乐鉴赏力底养成,最初须自己练习唱奏,则基础巩固,以后须多听名曲底唱奏,则眼界广大而路径正直。”26他这里虽然说的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同理。所谓“自己唱奏”,就是学习者亲自动手动口的模仿性活动,其中多少包含着创造性成分。所谓“听别人唱奏”,就是艺术欣赏,用自己的心去体验艺术的滋味。他一向认为要学会审美,就先要动手画画、唱歌、拉(弹)琴、其目的虽不在培养专门的艺术家,但要培养审美的兴趣和能力,则必须以此为基础,同时多多欣赏优秀的艺术品,则能使趣味纯正,鉴赏力迅速提高,这些观点是颇为中肯的。

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说,美具有特殊的规律性,艺术的许多妙处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审美教育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感性体验,以此为基础才能窥知美的奥秘。笼统的解说,大概的介绍对提高审美能力作用不大。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说,不借助欣赏和创造的“实习”活动,是难以培养起审美能力的。审美能力是人们的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能力,养成这种特殊能力的决定性动力是与之相应的特殊实践活动。染色工人能辨别四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画家的亮度比值评定准确性比一般高四十五倍,陶瓷工人根据敲击制品所发出的声音就能确定器皿的质量,……等等事实证明:“在影响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决定的因素。”27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音乐能力是由调感、音乐表象、节奏感所构成的,28这三者的形成都离不开“自己唱奏”和“听别人唱奏”的“实习”活动。特别是自己动手动口的实践活动,对于加深审美体验,较快地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美育实施的一个特殊环节,要求学习者多学多练、多听多看,这是丰子恺提供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

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随之要有大量美的艺术品,亦即审美对象。早在本世纪初,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努力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就把西洋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形式引进祖国,这在当时具有拓荒性的启蒙意义。丰子恺受其启发也十分注意优秀艺术作品的介绍。他非但介绍了西洋名曲名画和文学名著,还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李叔同的歌曲、鲁迅小说以及抗战歌曲,范围之广、种类之多,超过了他的老师。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些艺术家生平和艺术史,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子恺是美的传播者更是美的创造者。风格别致、情趣盎然的漫画和随笔,除去个别篇幅中有不太好的成分外,多数作品是当时开展美育的好教材。他的漫画多数表现孩子们的天真纯洁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实际上是他培养“童心”的美育思想的形象化体现。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品又是作者“艺术的生活”的感受记录。他很强调要从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见出美来,他自己的作品可以说正是这方面实践的范例,它们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是有帮助的。

当然,光有艺术品是不够的,要学会“自己唱奏”或“听人唱奏”非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不可。比如不懂乐理,不识谱,要学琴学唱是很难的;不晓得古典诗词的格律,其欣赏亦不会美满,不知道绘画的构图规律和色、光常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绘画的美学特征。因此,丰子恺编写、翻译了大量的艺术基础知识读物,从图画的描法到西洋美术史,从基本乐理到乐器演奏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些书籍大都只有“A、B、C”的程度,却是进入艺术之宫的必不可少的向导。

我们应该向丰子恺那样注重美育的实践性。目前不少青少年很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又不知道化气力去掌握最基本的艺术知识,更不要说努力地“实习”了。因此,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不快,欣赏艺术只是隔靴搔痒,不能做到心领神会,这当中除去必要的生活经历等因素外,缺乏一定的艺术活动是一个关键问题。当然,丰子恺把艺术实践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并不意味着把美育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他谈美不离艺术,论艺术又不离开谈美。他指出:“艺术教育(实为美育——引者)的范围是广泛的,是及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的。”29他特别说明,数理化的课程也可以有美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他还说:“依艺术教育的原理,图画科的目的不在作成几幅作品,即不在技巧的磨练,而在教人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养成其美的感情,使受用于其生活上。”〔30〕基于这样的认识,丰子恺总是从审美的角度来介绍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知识,处处诱导人们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而获得审美的耳朵和眼睛,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他一直认为,只有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才算对艺术真懂。这些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吸取的。

如果把丰子恺与他同时代的美育倡导者相比,我们会发现他在理论上对美育的研究不太系统完整,其影响也远不如蔡元培等人。他的美育思想是在大量吸取前人和外国美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时由于没有很好消化而显得比较庞杂,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难免的。然而,作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一位勤勤恳恳从事艺术教育几十年的实践者,他在怎样认识美育特殊性、怎样把美育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怎样将美育普及大众化、怎样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直接地来源于他具体的美育实践,因此特别值得我们珍视。

 

 

 

注释:

 

〔1〕〔2〕〔13〕〔29〕《艺术教育》·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

〔4〕〔11〕〔19〕《艺术教育·关于儿童教育》

〔5〕《儿女》

〔6〕〔10〕《我的漫画》

〔7〕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

〔8〕《论语》

〔9〕《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

〔12〕详见《艺术修养基础》

〔14〕《谈抗战歌曲》

〔15〕〔20〕〔26〕《音乐入门》

〔16〕丁善德《历史与现状》

〔17〕《儿童与音乐》

〔18〕转引自丰元草《记父亲丰子恺的音乐生活与著述》

〔21〕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

〔22〕《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

〔23〕《绘画鲁迅小说》序言

〔2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7〕〔28〕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

〔30〕《为什么学图画》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98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