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学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美学论坛】朱立元:美学聚焦人与世界审美关系

2021-08-14 17:00:54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文艺

我们研究美学,不应局限于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质,而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

同所有学科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的学科性质。但对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迄今并无定论。学界一般认为美学是以美、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实,我们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更加宽泛一些,不仅要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美(广义的),同时要研究审美主体的美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尤其应该辩证综合地研究主客体之间即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说人是“关系”的动物,人高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与世界发生了动物所没有的“关系”。马克思从来不离开人单独地谈论世界的客体性。在《巴黎手稿》中,他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人化的自然”来揭示人与自然(世界)双向、历史地生成社会的关系,生成“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同样,人与自然(世界)的审美关系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从来就有、固定不变的。审美主体和客体,从宏观上说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就个体而言,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即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过程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马克思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无疑是对人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历史生成性的经典概括,实际上也对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历史生成性作了经典性揭示。

因此,我们研究美学,不应局限于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质,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这个审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活动,这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正是在人们的历史和现实审美活动中,建构起人与世界具体的审美关系;而同时,正是审美关系在现实中的展开,构成了人们具体的审美活动。

比如自然界的美,并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于那里的。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所谓自然,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然的美或不美。像黄山、庐山、桂林山水,这些自然事物在没有人以前即使存在着,也无所谓美不美。自然一定是和人发生了审美关系以后,才有了美的意义。研究审美关系,必然包括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人类的审美是从无到有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固定不变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美和美感也是从无到有的。一句话,审美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在审美关系的历史生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人作为“关系”的动物,一生下来就存在于和世界之间千丝万缕、各式各样的关系网中。当然,大量的、基础的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关系,较高层次的则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关系。而在众多精神方面的关系中,审美关系又是处在最高层次里的一种。它是比较独特的,跟其他精神方面的关系不太一样。

具体来看,审美关系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是主要通过主体的五官感觉来和世界建立关系,它所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具象)性与直觉性,所以是一种感性直观关系。当然,并不否认其感性关系背后仍然潜藏着某种理性因素的调节。二是集中体现为情感体验的关系,而不同于纯粹理智、理性、认识性的关系,情感体验是贯穿此关系始终的核心因素。三是超越外在功利欲求的精神自由的关系。只有超越了外在物质、功利的眼前需要,只是为了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才有可能与世界建立起审美关系。四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世界发生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一方面,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包括情感、直觉、感知、想象、理智等都是融合在一起并全身心地投入对象的;另一方面,对象同样是整体地呈现在主体面前,而不是分解的、支离破碎的,此刻,主客体之间呈现整体性交融。在人与世界发生关系时如果同时出现以上四个特点,审美关系就会从其他种种复杂关系中脱颖而出,现实地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主客体也同时生成为审美的主客体——现实的美和审美的人。据此,我们可以说,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问。

朱立元,1945年出生于重庆,籍贯上海崇明,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曾出版《黑格尔美学引论》《接受美学导论》《真的感悟》《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等专著20余部。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2041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