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美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论坛】审美层次与乡村美学

2021-08-18 10:24:17   文章来源: 乡村发展探索

干净整洁为美,还是杂乱无序为美?色彩鲜艳为美,还是淡雅朴素为美?高大壮硕为美,还是小巧精致为美?整齐划一为美,还是异质多样为美?均衡对称为美,还是险绝破缺为美?温文尔雅为美,还是直率豪爽为美?……什么是美?这是一个说不明白的问题。但每个人却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是美的,从而或喜欢、或厌恶、或追求、或远离。




马未都把美分为四个层次,曰:艳俗之美、含蓄之美、矫情之美和病态之美。这种分法不一定准确,却很有道理,我试着理解一二。
何为艳俗之美?所谓艳,艳丽也,所谓俗,老百姓普遍接受也。故而,艳俗之美是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超出日常生活之上的繁华。传统农村婚礼上和节庆期间的大红大绿是其典型代表,平常只能穿灰黑色的衣服,能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是一种美;平常只能吃蔬菜窝头,能吃上鸡鸭鱼肉是一种美。东北大哥脖子上的金链子、暴发户的豪车、贵妇人的LV手提包、刘姥姥头上的花、农村百姓的小洋楼、当下流行的潮流时尚都是这种艳俗美的具体表现。

何为含蓄之美?含蓄之美是一种自我控制下的内省之美,这种美,在衣食无忧的中国传统文人身上得到典型体现。“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言又止的羞涩之美、“桃花依旧笑春风”,风花雪月的感怀之情,素雅的衣裳,清淡的饮食,都是含蓄之美的体现。不懂含蓄之美,就无法读懂古典诗词和古典书画,在今天,典型表现为中产阶级的“小资情结”。虽然,含蓄之美不会被普通老百姓接受,但却是“文化人”的主流审美。

何为矫情之美?矫情,矫揉造作之情也,不合时宜之态也。如果说,薛宝钗的美是“含蓄”之美,林黛玉的美就是“矫情”之美。今天的前卫艺术(书法丑书、后现代、杀马特风格)可以看做是矫情之美的具体表现。这种美,如果创作者是发自内心,不是为哗众取宠刻意为之的,应该被认同和理解。但虽然创造者以为美,因为不合人伦,无视法度,罔顾道德,却不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会被指责为“丑”,所谓“矫揉造作之情,不合时宜之态”是假借老百姓的评语。

何为病态之美?完全脱离实际用途的反自然之美,从实际用途看,是残缺病态的,但从人文情怀看,又是被普遍接受的。所以,马未都说,这种美看起来病态,但却被民众广泛接受。比如,西子之美,病梅之美,奇石之美,古时候三寸金莲之美、残荷落日之美、宠物狗之美均为此类。以宠物狗为例,今天,你能够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上看到爱狗的人晒出各种狗狗“奴颜婢膝”以讨主人欢心的视频,大家认为“漂亮可爱”。岂不知,让狗狗作揖、倒立,把狗狗喂得肥肥胖胖,毛绒球一样,培育出各种毫无自然生存能力的变态宠物,这些都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根本是对狗这种物种的生理残害!所以,这种病态美是一种反自然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社会病态心理的反应。(不知这么解释,会被多少人骂?)西施本人应该不会因为心绞痛而愉悦的,其生病的楚楚可怜之态,激发了观者的怜悯之心,所以认为美。西子病态之美和健康之美,你更喜欢哪个呢?关爱弱者,是一种美德,没有弱者的时候,人们喜欢创造弱者去关爱,以享受这种关爱他人带来的心理愉悦,这是病态美被普遍接受的文化心理。

这种病态审美的普遍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一次,在某一综艺节目上,郭德纲问参加节目的一个非洲男孩,“你看柳岩美不美?”非洲男孩直摇头说“不美”。按照他们的审美,营养充足的丰硕体型,有利于生育后代,这是自然之美。而现代的瘦身、整形而来的苗条之美,是不利于身体健康和后代繁育的,自然是“丑”的。但是,这种反自然的瘦身整形之美却被当代社会普遍接受。

当然,以上分析并非绝对,美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美是因价值观不同而改变的。大红大绿在上世纪60/70年代被普遍接受为美,是艳俗之美,今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会接受这种美了,他们也觉得俗气了。三寸金莲,在明清两朝被多少文人雅士赞颂,今天,应该没有人再接受这种病态之美(但其实,塑身整形与三寸金莲有什么区别呢?)。古代诗词书画,蕴含了多么丰富的人文关怀,但在老百姓眼里,致力于这些不能换钱的东西就是“浪费时间”,何美之有?今天,以功利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中,脱离实用性的追求都会被否定。

美是一种文化取向。前几天,看了做农村乡建的设计师傅老师以《乡村不建设指南》为题做了一场报告,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乡村建设中,在地化,便捷式利用建筑材料的问题。对大部分搞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师而言,“摒弃城市化思维,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几乎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比如,之前在《一席》上也看过某个乡村设计团队的演讲,他们主推在地化材料的使用,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做夯土建筑。按照设计师的审美,传统建设、现代工艺、冬暖夏凉,这是与环境融合的一种自然之美。但奇怪的是,村民们为什么不接受呢?

其实非常简单,村民们已经住够了住了上千年的夯土住宅,他们也想“现代化”,住大瓦房、住小洋楼,像城里人一样,住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里边,这是一种艳俗式审美。但是,对于厌烦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来说,却推崇“把农村建设地更像农村”的含蓄式审美,审美观于是产生了差异。

另外,偶然看到村民发的视频,东北某地,为了迎接领导检查,地方强制性拆除了村民在自家门前路边堆的一个个玉米屯。抛开不顾民生的野蛮做法不说,单就这种审美观,就是值的商榷的。到底是应该以顺应农村生产生活,以民生为主的自然之美为美,还是要定一个形式美的标准,如整齐划一,通体白墙,统一绿化为美去一刀切呢?

我们也一直在困惑,乡村美学,到底是谁的美学?是设计师的美学、领导的美学还是村民的美学?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发展“美丽经济”,到底遵循什么样的美学,让什么人觉得美,才能把“美”变成“经济”呢?
来源: 乡村发展探索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97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