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艺术美育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城市美学】城市美学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2021-08-19 16:46:52   文章来源:世界义商研究院


编辑按:自城市美学是从人对城市的审美感受出发,以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精神气质和城市生活的审美范畴及其美的创造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城市美学涉及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艺术学、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城市美学既需要研究城市审美的一般性规律,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城市建设的实践。城市美学以文化之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引领着城市发展,尤其当我国城市化进程历经改革开放40年高速增长,正面临城市化提质升级新起点之上,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国际的视野来探究中国特色城市美学、践行中国特色城市美学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城市美学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文/卢加强 吴剑呼



1
4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综述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最显著的成就则是经济的腾飞与迅猛的城市化。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统计显示,40年间我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加。2017年末,全国城市达661个,比1978年末增加468个,增长2.4倍。城市人口快速增多,人口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按户籍人口规模划分,2017年末,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6个,而1978年末只有上海市一个。

在这40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

2
标准与效率曾是中国城市化的标签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生相成,互相促进,呈双螺旋式发展模式。聚焦到中国,中国城市化崛起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化发以及市场经济的增长。这两者造就了中国城市化的惊人奇迹,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的城市化烙印上了标准与效率的标签。

城市是工业文明的结晶,工业文明的内涵就是标准化与规模化。在从无到有的阶段,我们曾追求的是功能。城市的功能是为人提供居住、服务等。这些功能具有大致的标准,例如一定的容积率、绿化比例、配套设施安排、道路宽度的考量等等,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创造一个满足功能的城市空间。城市开发建设标准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质化,形成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可复制性”。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与收益,政府与企业等发展主体为了在尽可能快的时间与尽可能少的成本之追求最快的扩张,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大量地采取“粘贴、复制”的方式,造成很多城市新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走进一看,这些新城新区都有一条一样的“滨江路”、一样的“湿地公园”,让人“不知身是客”。

景观是城市当中可见可观之景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设计的景观越来越盛,甚至与人的生活劳作呈现疏离趋势,很多景观改造只为观赏与旅游之用,切断了城民原有的劳作生息的“生命脐带”。在审美视野中,中国过去的城市建设逐渐趋同而平庸。得其标准功能、得其规模效率,而失之个性、失之灵魂。

3
城市美学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引领

当前普遍认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总量增长阶段,正逐渐进入到以提质增效为主要任务的结构性增长阶段。与之相应,在经过40年快速发展之后,城镇化也将引来转型。

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例如“平庸”的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与居民生活的割裂、区域特征与文化特征的缺失等等一系列遗憾。而要弥补这些遗憾,则需要从城市美学角度,来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城市”的美好目标。

为什么说未来的城市发展一定需要有美学内涵?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引用高建平老师在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学”所说的一段话,即“古代,美是一个强烈的理性传统。现在我们也肯定感性,明白“美”不只是形式,不只是伦理,不只是欲望,不只是实用,她是与这一切都有关,但又超越这一切的感性。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美的规律、知识和理论,从而对人生、社会和自己的专业,都有一个反思的态度,和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美在感性的一方面实际上超越一切的功利。你很难判定一种创造的功利或非功利性,但美学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美是感性的,世间的一切、各种追求、各种目标、学业、生活等,背后有一个更大的价值观:你活得快乐吗?有情趣吗?舒心吗?”美学的视角将相对孤立的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城市管理等等方面,统一于人的感性认识当中,将城市的价值置于人们“美”的感受,让人的满足引领城市的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美学的元追求就在于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环顾世界,城市美学已经在符合领域间引领城市的发展。西欧、北美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经从争相建造世界或者国家最高帝标建造,追求“眩晕”视觉效果转向建造功能最佳的生态建造和垂直农业建造,试图重构城市的生态和谐。自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诞生了生态建造的概念,主要表现为自然型生态建造与技术性生建造。如美国建筑师Sorkin(索尔金)的马来西亚摈榔塔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建筑即注重外部表面的植被和绿化,又在内部设置了技术节能装置,真正实现了生态考量、地方文脉与景观美学三者的合一,人与建筑和环境三者的积极互动。

近20年中,生态建筑演化出了更为人追捧的信息生态建筑,也就是艺术性与科技型融合的生态建筑以及垂直农业建筑。信息生态建筑如Caillebotte(卡勒波特)所设计的“大地叙事”,该设计通过起伏曲折的绿色建筑整体覆盖的方式,重建了城市地形学和景观学。充分利用了科技手段来降低能耗,如通过生物气、风能等等使得改造后的居住区具备产生自足性能量的能力,达到城市生物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城市的自然化重建。垂直农业则关切于城市大肆扩张与土地资源紧缺而又人口大膨胀的情况下,粮食的供应问题。其代表,(Gordon Graf)高等-格拉芙设计的“空中农场”,在50层的建筑表皮覆盖了一层植被,实现了一种景观和生态的融合。同时,通过农场废物和城市垃圾产生能源,通过建筑内种植的植物作物提供新鲜食物。从审美的角度体验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艺术品。中国古人评画以“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区分绘画境界的高低,能品之画得其形式,妙品之画得其笔精墨妙,神品之画得其精神,而逸品之画是不可得而得之的法外偶的自然天成,莫可楷模,是最高之境界。

古人评画“四品”体现了我国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城市化从功能、规模、效率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提升,是与古人的审美价值追求一脉相承的。当然,审美价值又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如在中国书画的追求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表现在建筑、雕塑和工艺品中,便有了金碧辉煌、厚重大气、精雕细镂、简约淡雅之别。在城市审美中,从平面布局到空间分布,从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到博物馆、剧院等标志建筑,从中轴线、对角线到射线、环线、天际线,从衣食住行的美学之旅到五音五色五味五行的艺术创造和哲学思考,从区域化、民族化的特色追求,到现代化的开放包容,城市美学从理论到实践正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塑造自我、塑造城市,城市美学正推动着城市的有机化、人情化、艺术化发展的进程。

4
中国特色城市美学造就人类“逸品”城市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城市化还在不断演进,有学者预计还会有2亿~3亿人口进入城市,到2035年左右城市人口会达到10亿。

研判未来发展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描绘了城市发展蓝图。在总体思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在发展主线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城市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蓝图要细化为施工图,最终成为鲜活的生活图景,需要明晰的路径引领。如果说,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曾催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那推动中国城市化提质转型升级的一定是中国特色城市美学。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要适时提出中国特色城市美学。要探索人类共同体的未来生活形态,更离不开中国特色城市美学。

中国特色城市美学是从人对城市的审美感受出发,以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精神气质和城市生活的审美范畴及其美学的创造发展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城市美学涉及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艺术学、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既需要研究其一般性规律,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城市建设的实践。美学的无功利性让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城市,从有用之用的功能状态上升到无用之用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改革开放四十年持续快速发展后的新起点,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以国际的视野研究践行城市美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美学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道:“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是明显代表着我们文化衰弱,至于消减的现象。”中国特色城市美学传承于中国传统审美哲学。首先,在城市规模与扩展上要有“适度和谐”的导向。其次,在城市营造中要注重“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即要看重城市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要保留自然生态所孕育的天然朴拙,既要推进智慧城市展现高新技术,又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彰显山水之美。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准则,要基于本土的场地、地域、人文的精神之和,根据不同地域实际的场地情况、历史演化、人文风情和精神诉求,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保持其特有的思想体系、审美情趣、形式语言,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区域个性。

面向未来,中国特色城市美学要体现新时代发展理念。城市美学视角中,未来的城市是充满生态空间、生机勃勃的绿色城市;是管理高效、运转流畅、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协调城市;是发展要素自由流通、互融互通、包容并进的开放城市;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城市;是公共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多种主体共建共享共治、公平与效益良性互动的共享城市;是以人为本、舒适恬静、宜居宜业的家园城市。

时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对改革最好的纪念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城市发展历经40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步骤,未来的城市将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由粗放向定制转变”,“由单面向系统转变”。满足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化转变不得不为,更要顺势而为,这项纵深改革的推动,必将以城市美学营造代表城市开拓建设,必将以中国特色城市美学来回答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满足于城市功能的“能品”提质为让人诗意栖息的城市空间“逸品”。

本文原载于《城市管理美学》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89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