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非遗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川江号子:激荡在扬子江水里的民族记忆 

2020-08-12 16:17:22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


川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自古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明、清时期,江河行船,多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了川江号子,有的叫船工号子。



1946年重庆万州江边休息的滩头纤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而粗犷的川江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牌丰富,旋律高亢,川江号子也被称为峡江的生命、纤夫的灵魂,它有着“长江文化活化石”之称。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整治长江,炸毁了大批险滩、暗礁,机动船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号子在川江上变得渐渐稀少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流传千百年的川江号子也渐渐走到尽头。那些激发出川江号子的急流险滩,那些川江号子吟唱的苦难与忧愁,都已经永沉江底。




代代传唱的川江纤夫号子,其实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长江之畔人们的生活。从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上游河段,因大部分流经四川盆地,被称为“川江”。与往来船只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船上的船工以及响彻山谷的号子


急促号子:劳作中的号令


川江上,顺水行舟可“千里江陵一日还”,但是船老大不可能满载货物离开后空船回去。对载满货物逆流而上的货船来说,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船上的船工了。他们用慈竹、斑竹等品种的竹索搓成的长长的纤绳从船上甩下来,把绳子往腰上背上一缠一带,船工就成了纤夫。一般情况下,逆流而上的货船需要三五十名纤夫,小的船只需3至5人,上百吨的大船,上百名纤夫也不嫌多。



赤膊的川江船工(1911年)


纤夫中,有一个拉头纤的。与其他的纤夫只顾弯腰埋头使劲不同,头纤是侧着身子的,他要看水路。由于川江地处山间,河底暗礁密,又因为河流落差大,上游来水湍急,多急流险滩。如遇两山对峙,陡然变窄的河道会使来水变成“槽槽水”,有时会遇上“勾勾水”,一股一股的水卷起一个个钩子一样的浪花,有时有漩、回水,大的直径几十丈,小的也有好几丈。如果一个不慎,行进的船和船员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头纤侧身拉纤,一边拉纤,一边看水路,还要和一旁的“号子”互相交流,并用号子指挥和协调其余的纤夫,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清代三峡纤夫拉纤场景


跟着号子的吼声,纤夫们一起和唱,并跟着所唱号子的节奏用劲。过急流险滩时,“号子”和头纤看水路,会喊“过险滩了喂!号子嘛吼起来哦,哟喂!”纤夫口中的号子节奏就会跟着急促起来:“嘿哟!嘿哟!”或者“嗨佐!嗨佐!”如果“号子”看到有哪根纤绳有些弯,纤夫估计没使上全力,也会在号子里“点名批评”,说哪根纤绳弯了,要纤夫使劲。被点到的纤夫不好意思,一把劲也就加上来了。


帮派林立:号子也有风味


旧时川江上船来船往,号子不停。河边岸上的农户在劳作时,也能听到从河里传过来的号子声,若是听得熟的,山坡上的人都会跟着吼两嗓子。当时的纤夫、船只只走河流的一段,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长的纤夫一次要走十天半个月,短的路程,纤夫三五天就能回上一趟家,把以命相搏赚得的钱带给家中老小。



纤夫等待拉纤的航船(1911年)


河上有码头,有帮派,河上的船也是一样,船有船帮,各帮有各帮的行事规矩。重庆以上的长江,帮派统称“上河帮”,重庆以下,为“下河帮”,合江一带,嘉陵江上的统称“小河帮”,每个帮派内部,又根据地域有不同小帮派。每个帮派的号子也有区别,常听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


高危工作:急流险滩,纤夫常丢性命


“号子”们在船工中的地位有些特殊,这与当时行船非常看重水路有关。川江上的船只后头比前头高些,前后都有一个舵手,前舵看水,后舵掌舵,加上桡桨的船工,互相之间的配合也要喊号子。上行的行程中,舵手、头桡、二桡的船工,多是不下船的,下船的纤夫,因为所行纤道坎坷崎岖,或在山腰仅容人弯腰通行的小道、或在乱石滩,为了行路方便,也是为了衣服不被纤绳磨过的石头弄破,加之纤道多在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纤夫们的常见打扮就是赤身,在腰间搭一块白帕子,无论春夏秋冬。



嵌凿在悬崖峭壁上的三峡纤道(1911年)


对于当时在船上讨生活的船工来说,多是十来岁就上船做工,从普通纤夫做起。机灵点的,学会看水路、看风向,慢慢当上头纤或“号子”、桡工舵手。但拉纤途中路险水急,每年都有纤夫不慎丢了性命。(编辑:李思家)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29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