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详情

杨先让

画家:版画家

人物简介

本广告位招租A

【中华美网·人物】杨先让:艺为情所系,民间艺人是我师

2022-10-15 15:01:31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画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先让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始人之一,1987年到1989年,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河流域14次,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踏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镇,出版了考察成果《黄河十四走》。杨先让说:“民间艺人是我们的老师。‘黄河十四走’走出了民间美术系坚实的研究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说:“杨先让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的艺术人生和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到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系教授,再到首创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几十年来,杨先让紧密围绕‘艺术为人民’的艺术理念在版画、年画、彩绘以及民间美术领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创作了大量时代佳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偶然”走上版画路


1930年,杨先让出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幼时父亲收藏了许多美术作品,每年秋天都要挂出来晾一晾,这大概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1948年杨先让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孙宗慰、冯法祀、李瑞年、蒋兆和等,4年的专业训练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写实造型基础。


杨先让说自己投身版画出于偶然:“本来我要去南京投考国立剧专,身上还揣着一封给欧阳予倩校长的介绍信。到北京遇到老同学王家树,他拉着我考上国立艺专美术系了。第一学期,图案作业还获了奖。就这样学了下去,还以优异成绩毕了业。”


杨先让《出圈》版画 22.5cm×34.5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杨先让被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出色的造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很快,他所创作的宣传画、年画就被作为独幅画印刷发表。杨先让对来自延安的革命版画传统充满了崇敬之情,在来自延安的古元等艺术家的影响下开始转向版画创作,1955年他创作的第一幅套色木刻《出圈》就被出版印刷,而且还在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作为一个年轻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作品能够频频被出版发表,这在当时美术界是不多见的。杨先让逐渐成为50年代版画创作队伍中青年一代的代表人物,并于1960年底调回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


杨先让回忆创作包括刘胡兰在内的7位烈士形象作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时说:“1963年,我参加第一期农村文化工作队,去了山西文水县半年有余。未料那是刘胡兰烈士的家乡,她的纪念馆就在云周西村大庙里也就是她牺牲的地方。我访问了当事人的亲属——刘胡兰的父亲、继母胡文秀及当时的党员等。由于当时没有照片,就根据每位烈士的年岁、形象描述反复画,并请家属看。最让我难忘而感动不已的,就是请大家对我的定稿提意见,当我将画稿打开时,哭声一片。刘胡兰的老父亲蹲在那里哭泣……”


而《会师大庆》则以大尺幅充分展现了那个大建设年代的火热激情。“1975年,大庆油田办展览需要美工,人家来中央美院交涉请派画家前往支援,院里决定调八位教师前往。由侯一民带队,梁树年和张立简、黄均、李桦、梁栋、杨先让、罗尔纯参加。侯一民创作《铁人学毛选》,李桦、梁栋合作一幅《运输队》,《会师大庆》分给我了。那也是我所求的,那是人拉肩扛、千军万马的全国石油战线上的人马集合的大场面。任务紧,半月之内要完成,最终只能选一张五合板,作为木刻不能再大了。我充满了感情,废寝忘食,日夜赶制,初稿审查我的首先被肯定。趴在板子上画,坐在板子上刻,我还要水印套色,记得我最后一刀完工时,心里尚不过瘾。”杨先让说。


寓深情探索彩绘创新


彩绘是杨先让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将油画的写实技巧、套色版画的形式语言以及民间壁画的斑驳肌理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彩绘样式。他的彩绘在题材上以风景为主,那些司空见惯的钟楼古墙、城镇街道、胡同小巷、层层深院,以及民宅建筑之中木格门窗、石阶瓦顶、石榴凤仙,还有阳光明媚的北方乡镇、细雨朦胧的南方水乡,无不是画家笔下素材的来源。杨先让的彩绘作品充满了对于中华大地故土家园的热爱,尤其是他在美国寓居期间创作大批彩绘作品,以此传达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杨先让《大庆会师》 木版水印套色 112cm×180cm 1975年


关于彩绘艺术,杨先让说:“也是自然而然走到这一步的。下乡收集素材,背着沉重的大油画箱,画了些小油画写生,钉在招待所墙上晾干,回来一看全没有了,说是被开会的农村干部取走了……后来干脆下乡带水墨工具,又轻便又省事。几十年练就了在宣纸、皮纸上画与写的能耐,同时也练出了画传统山水花卉、写书法的本领,又便于应酬,方便。再说,总不能拿着木板刻刀下乡写生吧,能画最重要。画画总要有点自己的特点,与别人拉开点距离。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画西方光色写实的物像,再加点版画线条黑白的效果,四不像,就称它为‘彩绘’了。这次中国美术馆为我办展,不知北京同行和观众对我的彩绘有何反应,我期待着。”


为民间美术倾情呐喊


上世纪80年代,杨先让出国探亲期间,参观访问了诸多学校、博物馆,发现原生态艺术在当代学术研究与展示中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它们的价值被重新评价和吸收,这启发了他对于中华文明丰富而多彩的本土文化的探寻与重新审视。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民间美术系,他将中国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请入美术学院课堂,积极传播中国民间美术,探究中华文化之源。在这期间,为了弄懂弄清中国的民间艺术,他带着团队选择去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进行民间美术考察,他们足迹踏至黄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镇,最终向世人呈现出3卷本《黄河十四走》皇皇巨著,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黄河流域民间美术最为重要的考察实录成果。


杨先让说:“我自己都未曾想过,会走向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而呐喊之路,在新旧交替的年代里,眼见传统民艺将由于民俗的改变而走向消失所产生的责任感,看准了方向,竟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创了民间美术系。都是我的感情所为,我无怨无悔。”


杨先让《晚归》彩墨 71cm×96.5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回忆了他与杨先让在“文革”期间结下的宝贵友谊。“文革”后,他们分别了十多年,再见面时,杨先让把《黄河十四走》的书稿带给黄永玉。“一翻开,这内容把我震傻了!”黄永玉感叹,《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为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为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湮没的文化有待发掘,沉睡的文化有待唤醒。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杨先让先生的思想和情怀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美术家可贵的品质。在改革开放、美术界处于中外艺术碰撞的情形下,如何寻找中国艺术发展之路成为新的课题。杨先让先生坚持立足中国大地,一头扎向本土,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沿着黄河多次行旅,作田野调查和文化溯源,考察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瑰宝,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出版的《黄河十四走》,引起了学术界对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关注。他的综合学养、艺术情怀和充沛的创造力构成了他丰满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深受感动。”


中华美网责编/李睿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58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