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北魏时期,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唐代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
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镂雕、链雕。
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通常会有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
曲阳石雕的花色品种600多个,其中有人物、佛像、瓜果、动物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还可承制人物、雕像、碑刻、建筑装饰等圆雕、浮雕品。不论何种石雕作品,都富于民间传统的魅力和生活气息。
1995年,曲阳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红立是曲阳石雕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受家乡雕刻氛围的熏陶和其父的影响,刘红立自小就爱上雕刻艺术,先后与长辈学习绘画、雕刻。起初刘红立很喜欢绘画,对雕刻方面略显冷淡,父亲一心想阻止他习画,而专研雕刻,但是刘红立并没有接受父母的建议,继续坚持了几年绘画,而正是这几年的绘画基础,奠定了刘红立在雕塑美学上的基石,使得后来从事雕刻的刘红立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刘红立又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深造,进一步培养自己雕塑方面的基本功。经过两年的美院学习,刘红立已经牢固掌握了石雕这一古老艺术的精髓。
1993年,刘红立带着祖传的雕刻手艺,依托曲阳雕刻之乡人才聚集的优势,创办了宏州大理石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刘红立看来,只有不断更新企业产品,让文化创意融入产品中去,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此,刘红立高度重视创意人才培养工作,专门设立艺术创作室,定期聘请国家级雕刻大师、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前来给工人讲授雕刻艺术与技法,并与曲阳县雕刻学校合作,为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并出资兴建了雕刻博物馆以及雕塑艺术会展中心集中展现中国历代雕刻文化,营造曲阳雕刻品牌。
受曲阳传统石雕技法的影响,刘红立称,到了国外最喜欢博物馆、城堡等地的雕塑。在梵蒂冈,见到摆放都是古希腊2世纪之后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用铜和象牙拼接的,以两种材料或四种材料拼接而成的作品。回国后,他用心观摩,多方搜集资料,反复摸索试验。终于克服了拼色石雕像试验的三个难题。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刘红立终于研发出了曲阳石雕艺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7个拼色石雕像,创造了曲阳雕塑行业新范式。
同时,刘红立在手工技艺的抛荒、开脸、定型、做细、抛光等环节上,形成了一套娴熟的技巧;在圆雕、镂雕、浮雕等传统技艺上师承古法,在佛像雕刻技艺方面,发明了石雕嫁接技术,对人物、山水等也拥有创意独特、刀法洗练、功力深厚的精湛技艺。他研究发明的“石雕嫁接技术”,是目前国内石材雕刻行业中独特的雕刻技艺,填补了国内雕刻行业的空白。
在技艺实践中,刘红立运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工艺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相料”的能力,以巧用料、尽用料、用好料为指导原则,力图达到了好料精用,小料大用、废料“神”用的创作目的。
为了更好的使雕刻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2010年,刘红立多方筹资,投资近2亿元建设博物馆,建成后的博物馆将通过图片、实物、影像等形式,展示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以及雕刻制作流程名人名作等,成为传承雕刻历史文化、发展创新现代雕刻的历史大平台。
从事雕刻专业三十多年来,刘红立对雕刻艺术精益求精,先后带徒9000余人,培养出了一批批曲阳雕刻行业高水平人才。他的徒弟中有许多不仅创建了自己的雕刻企业,还带出了许多徒弟,大部分已成为曲阳乃至全国雕刻行业的中坚力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