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2020-02-19 17:21:41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BSHP:马老师,您是四十年代出生的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能否请你谈谈你对“40后”你们这代画家的总体看法?
马一平:与我年龄相近的这批画家中一部分人大致经历过川美附中到四川美院的科班教育,包活我在内。那时文艺创作必须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是不允许逾越的。为艺术而艺术、自我表现,都属被鞭挞之列。同时,由于政治的原因,我们学画的历程一直是在苏俄艺术的单一影响下走过来的,偶尔受到一点西方艺术如印象派之类的影响,也是要遭到严厉批判的。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特别“左”的东西内心虽然也有抵触抗拒的一面,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同代人,尤其是苏俄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一个人是吃什么奶成长的,其影响非常深刻,即使是同为40后末期的何多苓、罗中立,他们青春的晚春时节赶上了新时期的奶水。
BSHP:刚才你谈到苏俄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那么,在中国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你觉得这种魅力依然存在吗?
马一平:是的,尽管艺术史不断发展,但这种魅力依然存在照相术的产生对写实绘画确实构成严峻挑战,它导致一大批艺术家另辟蹊径,但摄影永远无法代替艺术家的写实绘画作品,就像列宾、苏里科夫经典的历史力作,是俄罗斯艺术的光辉。
说到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大行其道,我认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逻辑,它带来了中国艺术形态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丰富,闪烁着无限的睿智与精彩、但鱼龙混杂也是事实,而作为真正多元化的艺术生态中,并不应该没有动态流变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的位置。尽管它不那么时尚,但它能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呼吸。实际上,当杜尚把小便器放入展厅时,他已经做到了空前绝后的颠覆。比较而言,架上绘画中的一切前卫都无法同日而语。但架上绘画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展。因为这个世界的需求的确是多样的。
相关链接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