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传世名琴逾越千年,重现旷古遗音,这是古琴的幸事,也是听者的“耳福”。
近日,第九届“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上,一场名为“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的传世名琴专场音乐会,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上演。
五张名琴,唐琴“枯木龙吟”,宋琴“鸣凤”,元末明初琴“真趣”,明琴“小递钟”和蕉叶式无名琴,在五位琴家——林晨、戴晓莲、黄梅、杨春薇、巫娜的十指之下,首度面向公众奏响。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在接受《文化十分》采访时介绍:“这里面最有名的是唐琴‘枯木龙吟’,用这张琴的名字作为我们音乐会的题名,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些琴如果继续在保管箱里‘沉睡’的话,不呼吸,不振动,就只能是一段枯木;但如果经过修整让它再度发出声音来,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叫龙吟。”
琴人林晨说:“在我们看来,对古琴最好的保护未必靠恒湿恒温,而是靠琴人的弹奏。”
一、有生命的古琴
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后,古琴的保护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大博物馆拥有文物级藏琴500余张,仅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庋藏92张。这些馆藏传世名琴,或藏入幽暗冰冷的秘柜之中,或置于博物馆展示柜供人观赏。
“可古琴是有生命的。”林晨说。
每一张古琴,都拥有一段尘封的文化记忆和传奇故事。千百年前,它们或奏于宁静雅致的文人书斋,或跟随琴人行走于江湖……
在烟岚笼罩的山林,在芦花飞雪的水畔,在珠帘半卷的窗前,在一地银霜的月下……都曾回荡着幽深低沉的琴音。
通天地浩然之气的古琴,与玉器、青铜器、漆器等一般文物不同,长时间置身于恒温恒湿的保管柜固然安全,但对于古琴而言,未免过于“沉闷”。
林晨是琴家林友仁之女,从小与古琴亲近。十二岁起,她便师从父亲学习古琴。后跟随姚公白、吴文光先生习琴。自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她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琴学以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
34年来,古琴已然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林晨熟悉古琴,更“懂得”古琴:“古琴其实非常敏感,所以琴人弹奏时一定要照顾到古琴的情绪,我常说古琴是需要‘哄’的。即便是我们自己的琴,有一阵子不弹,再触碰它的时候,它好像都会产生一种抗拒的感觉。只有在我弹奏上几首曲子之后,双方慢慢磨合到一起,它才会顺着你的感觉走。”
古琴需要“人气”,需要与人交流。
正因为如此,田青发起倡议,于2018年5月始,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邀请斫琴家展开古琴修复工作,将长眠于博物馆的古琴“唤醒”。
林晨作为醒琴师全程参与,她清晰地记得,一年前古琴刚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库房拿出来的样子,“杂音特别特别大,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了”。这与她想象的不太一样:“本来我们对它们特别有期待,就想着老一辈琴家喜欢的琴一定音色也极好。但当第一次拨动琴弦的时候,我们图书馆的同仁都觉得,怎么会是这个声啊。”
经过林晨等琴家不断地调试、演奏,古琴的音色才慢慢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通透。
“枯木龙吟”音乐会开场前,田青讲到,古琴的再度发声更有助于古琴的保护,这也得到了科学的研究论证。研究院科研人员将妥善保管的古琴拿出来进行声学测试,而后张弦醒琴由琴家反复弹,一段时间之后再做测试,两相对比就发现明显不同,后者声音状态更加饱满。
当五张传世名琴第一次面向公众奏响,虽然不能再去飘游江湖,但至少可以“重见天日”,在阳光丽日之下,在琴人十指抚触之下,它们也被重新赋予了生命的能量。
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历史名琴保护开拓出的一种符合古琴自身规律的保护范式。
林晨说:“其实早在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申报书的时候,就提到让博物馆的琴拿出来演奏,这也是对我们承诺的践行,我们做到了。”
“针对目前馆藏这五百多张古琴文物,我们计划组织专家组到各地博物馆去培训如何修复和保存古琴。我们会汇集中国最好的斫琴匠人、修琴师傅和琴家共同参与。真的希望在我们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沉睡着的这些国有古琴,未来都能够发出声音来。”田青说。
二、文人的古琴
在“枯木龙吟”音乐会上,一首首古琴曲从上千年的古琴中流淌出来,听者恍如围坐先人侧,古意高远。
古琴常被称作“文人琴”。
大量诗词歌赋和文人画中,我们都能看到古琴的身影。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琴即古琴,在四门传统技艺中居于首位。“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更可见古琴之于文人的重要性。古琴清、和、淡、雅的品格,无疑与中国文人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最相契合。文人借琴与灵魂对话、与天地往来,真正达到“天人合一”。
“古琴是中国文人身份的一个象征。不过我一直没办法确定,是因为古琴的特性促成了文人的选择呢,还是因为文人的选择塑造了古琴的个性。但我相信这两者应该是互相融合、互相成就的过程。”林晨说。
走进林晨家中,清一色古色古香的中式家具,恍惚如入古代文人书斋。落地窗前,一张雅致的茶几,上面摆放着平日里供茶事活动使用的茶海,不远处的书案上放置着两张古琴。这样古雅的布置不禁让人对其主人也多了几分好感。
近年来,林晨在琴学以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上小有建树,已出版《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二十世纪古琴文论目录》(合著)、《琴史》等书籍,多次参与策划各类古琴普及活动,还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但当我们提出专访邀请时,林晨却再三推脱,并坦言不想在媒体上过多地“抛头露面”。
读她的文章,字里行间皆有一种风雅从容的“文人意趣”。
“丙申(2016)岁末,与陈忱夫妇相约于洱海之滨跨年贺岁。临行前,我的先生尹宁再三重申:此行只论风月,不许弹(谈)琴。一路之上,我们亦遵守约定,只言苍山、洱海的风云,决口不提“琴”字。到达洱海旁的宾馆后,陈忱前来,颇为兴奋地告之:宾馆里有古琴,且还能演奏!我们不禁大笑。”
所谓“琴如其人”大概如此。
作为浓缩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古琴既深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等思想影响,同时又融合了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哲思。
田青曾在《正午学堂》里讲到,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音乐作为人格养成的最后一关;孔夫子教授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居于第二位。所谓“乐教”中,又以弹奏古琴作为上选。
“琴以载道”,古琴有儒家教化人生的社会功用。除此之外,古琴更是文人寄情遣怀之物。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成知音的佳话自不必说;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诉说对卓文君爱慕之情,终得美人芳心; 嵇康在刑场弹琴,一曲《广陵散》终成千古绝唱……
林晨回忆其父林友仁,其生前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古琴研究和教学工作,很少面向公众演出。在林晨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她这样描述:“我父亲属于文人中相对隐逸的那一部分,不事权贵,不追名逐利。性情中人,好酒,自在。”
林晨坦言,父女俩都偏爱“琴人”这一称呼,不喜欢被称作“古琴演奏家”。在“低调淡泊”这一点上,连田青先生也常说,两人真是如出一辙。
这也是古琴对琴人由内而外的涵养。
“古琴不张扬,它有一种深刻的内省精神。我们听钢琴曲,快到高潮的时候曲调总是不断往上升,越来越高。古琴不是这样。古琴也有很多小高潮,但多数情况下,它表达最激烈的时候,不是呐喊,不是往上升,而是往下走,直走到人的心底。所以,古琴里面的情绪表达往往都不过分,恰到好处,所谓‘不偏不倚以为中’嘛。”林晨这样阐释古琴的精神内涵。
三、传承中的古琴
古琴艺术从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历代文人参与琴谱创作和文献资料的编撰整理,某种程度上也是古琴艺术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但在近现代,古琴却一度遭遇险境。
田青在“枯木龙吟”音乐会开场前的演讲中提到,一百多年前,尤其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曾被很多人视为封建的、落后的、腐朽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行全国性的琴人普查。一批音乐学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寻遍几十个城市,按图索骥寻找琴人,最终统计得出,全国六七亿人口中,只有不到一百位琴人。“‘濒临灭绝’这话绝不是耸人听闻。”田青说。
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古琴都未曾摆脱备受冷遇的境地。林晨回忆,那时她背着琴囊,穿梭于上海音乐学院家属院,琴囊里的古琴仍是大众眼里的稀罕物。
随着古琴被纳入专业音乐教育,包括林友仁在内的一批古琴艺术家进入高校任教,古琴艺术开始在音乐专业院校中缓慢升温。但相比古筝等其他传统乐器,古琴专业依旧冷门。
2003年,对古琴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包括田青、林晨在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申报工作以及《履约报告》的撰写。古琴艺术最终成为继昆曲之后,中国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项目。
此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大幕拉开。“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过。”田青说。
此后的十几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组织全力投入古琴艺术的挖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全国范围内古琴艺术进校园,各类古琴展览、音乐会、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开展。比如,林晨就曾策划、主持了“和鸣——古琴进大学”“古琴进百校”“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临琼听琴——古琴名家名曲赏析会”等古琴艺术的普及活动。
一时间,学习古琴成为一股热潮,大量的琴社、古琴培训班纷纷涌现。
在社会节奏加快、人心浮躁的当下,古琴恬淡、平和的乐音,确实能让人心得以沉静安宁,回归本初。可与此同时,古琴也存在被大众“附庸风雅”、被滥用为商业牟利手段的现象,甚至还被调侃为“京城新四俗”之一。
对此,林晨曾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谈到:“古琴是一种十分‘固执’的乐器,它的琴弦振动一次,琴音可长达十几秒,这种沉静、节制、中庸的艺术特点以及人们天性和学养的差异,决定了古琴传承的泡沫将被逐渐挤出。真正的琴人会一如既往地遵循自己的节奏,不迎合、不媚俗。”
有人说,古琴是一种中国式的优美。
在三千年的发展史中,古琴热闹过,也冷清过。
现如今,在传统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古琴有了更多生存的土壤,也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来。
中华美网编辑/彭彪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