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非遗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非遗“出圈”,亦是“回归”

2020-05-07 11:12:31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丝竹声和流行乐,悠扬民歌与电子风,传统戏曲和布鲁斯,如此邂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不久前,抖音推出的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就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粤剧、江南丝竹、彝族山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非遗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创新融合,再加上短视频创意内容,让一大波网友惊喜又惊叹,纷纷点赞。

重庆“酉州苗绣”非遗传承人直播展示苗绣技艺。

重庆“酉州苗绣”非遗传承人直播展示苗绣技艺。邱洪斌摄(人民视觉)

        实际上,这几年类似的“破壁”并不少见。非遗搬上“云端”,竹编、根雕、漆艺,直播间里秀绝活;山村做伞人“触网”,与大家分享一把油纸伞诞生的故事;还有很多纪录片、短视频,用镜头讲述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和匠心……通过互联网传播,越来越多传统技艺从鲜为人知到“圈粉”无数,在当下觅得新知音。

        纵观这些非遗“出圈记”,能看到几个共同的关键词:互联网、生活、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既有民间传说、节庆活动,又有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很多在现代人看来颇有距离感的非遗项目,在它们诞生之初都是来自生活,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因此,与其说是非遗“出圈”,不如理解成一种“回归”——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传统非遗重回大众生活,焕发时代价值。

        从前,这样的“回归”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展示和呈现,如今,我们看到了更多“混搭”与创新。微信小程序定制个性化图案,千年蜀绣变成潮服;老字号组团上电商直播,让人忍不住“买买买”;“二次元”节目中嵌入非遗元素,既有颜值又有文化底蕴,令人眼前一亮。内容“上新”的背后,是理念和思维的更新,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爆款”,让古老非遗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互联网时代,给非遗“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当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并不太理想,面临后继乏人、缺少市场等现实问题,而一根网线、一方屏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传承人坚持做了几年的非遗普及课程,吸引来不少年轻人拜师学艺;有少数民族歌者拍摄的短视频收获超高点击率,接到商业演出邀请;还有的因此找到了产品销路,把手艺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

        中国拥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在全世界排第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有1300多个,此外还有众多省市县级非遗。它们中的许多依然等待挖掘和激活。欣喜的是,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文创公司等都逐渐意识到非遗的巨大潜力,运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当然,并不是所有非遗都要“触网”,在创意设计、创新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短期的流量和收益而忽视非遗的文化内核。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掘、展示、传播,才能让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不辍、历久弥新。(编辑:李思家)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1条评论

提交

叫我陈半仙 2020-07-01 15:18:18

写的很好,赞同观点。

回复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677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