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详情

谢季筠

职位: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第一届书法艺术委员会学术顾问,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人物简介

谢季筠,名苍林,字季筠,号虚斋、西葊。1943年生于四川雷波,祖籍四川隆昌石燕桥。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第一届书法艺术委员会学术顾问,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黑山大学孔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四川理工大学成都美术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

本广告位招租A

【中华美网·人物】谢季筠:笔锋过处皆成心画

2022-10-20 10:59:23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谢季筠,名苍林,字季筠,号虚斋、西葊。1943年生于四川雷波,祖籍四川隆昌石燕桥。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第一届书法艺术委员会学术顾问,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黑山大学孔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四川理工大学成都美术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

 杜诗两首《画鹰》《房兵曹胡马》84cmx66cm 2012年

艺术成就

作品入选囯展、中青展、囯际交流展数十件並获奖,自1995年起不再投稿,只应邀入展。出版有专集《蜀派书法名家精品——谢季筠卷》(天地出版社)、《谢季筠书法集》(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翰墨名家研究——谢季筠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书法名家精品赏析——谢季筠书法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谢季筠行草选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天府文艺名家推介工程——谢季筠书法》(四川美术出版社)等。

杜甫《蜀相》138cm×65cm

名家评说

笔锋过处皆成心画
——我读谢季筠

文/马 啸

结识谢季筠先生大约30多年了。他的形象几乎在我心里没有改变过,我对他的书法的感觉和判断也基本没有改变过。这两点,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奇怪。因为先前喜欢的许多的人、许多的事,随着时间的推进、了解的深入、认知的提升或是观念的调整,发现他(它)们并不想我原先判断的那样。而谢季筠先生却是例外。

认识季筠先生时,他才步入中年,而我正青年。而今,他与我均走过生命的大半段时光。

我之所以格外喜欢季筠先生,是因为他与我有着一致或近似的生命态度和艺术观念。所以,尽管他比我年长将近20岁,但在我的眼里,却是同一年代的人。

要讨论谢季筠先生的书法,我们应将它放进“川人”或“川文化”这个格局之中。

在许多年前,人们研究艺术,总喜欢与地域联系起来,于是便生出了“地域书风”、“地域画风”之类的概念。但如今“地域”这个词在文化学的意义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因为交通的便利化和信息的网络化已使原本相对独立的东西,其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根本就找不见了,无论是商业的、产业的,还是文化的,都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并且人们都在跟着同一种东西向前走。

然而,在四川,起码在谢季筠先生那一代人的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窥见很强的地域性。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给季筠先生写评论时,标题里用了“逸”这个字。一说“逸”人们就会联想到那种高不可攀的人或事。的确,“逸”是不容易达到的,因为它要我们抛弃许多“贵重”的东西,挣脱物质和技术的双重枷锁,先将自己心里和笔底的东西清理干净,然后才能行事。

从中国传统哲学层面上讲,“逸”,其实就是对既定秩序、方法、模式的超越或逃脱。当然,你既然要“超越”、要“逃脱”,就必先在这秩序、方法或模式之中,否则何言超越?何言逃脱?一种没有秩序与法则作前提、作保障的逃跑,没有任何价值,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意义。

“川人”大约天生就是一帮不愿受束缚的人。远的不说,近的,书法上像谢无量、刘孟伉,绘画上陈子庄、张大千、石鲁(当然,在这中间,张大千稍稍有些不同,因为在他生活大半段时光中,一直非常遵守和适应法则与规矩,到了晚年,“路子”才野起来)。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四川这样密集地“出产”具有“野逸”色彩的艺术家。

当然,我用的这个“野逸”,是指作品风格而非生活方式。因为现时代,一个居于喧闹之地的人,不可能有“野逸”的生活。

谢季筠先生大约就属于这类有着“野逸”色彩的“川籍”艺术家。他书法的创作方式,自我知道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一直走着这样一条路径,没有大起大落,更没有改弦易张。

当然,我的这个判断,与季筠先生自己的总结有些背离。他说:“检点囊作,可谓五年小变,十年大变,至于今日,未有竟时。每一变既为旧我之总结,也为新我之起点。”(谢季筠《书为心迹,得失自知》作为主人公,他的体会自然会更细腻、更动情。就像您在远处观察一辆行驶的车。你看到的它一直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路线平稳行驶,但车上人会说又经过了几个路口、并且还有点颠簸……

在我的眼里,季筠先生的不凡,就在于他在中年时代(甚至可能是青年时代)形成的书风虽经历数十载的岁月,依然能在当下书坛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被淘汰,更没有令人生厌,相反每每走近,还能打动不少人甚至是那些相当有功力、有眼光的人!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其取法与立意的不同寻常。尽管在某一时刻,他的书风似乎也在“潮流”里,但总体而言,他和他的书法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季筠先生的书法,是以“散逸”为总体特征的“川地书风”阵营中的一份子,而且无疑是其于当下的中坚力量或称代表性人物。

散逸者,散淡简远也。所以,他的书风你不能以笔法是否精准、用笔是否到位来衡量。

凡散逸的书风,都有两个基本特征:用笔的不稳定性与造型的不确定性。因为它随作者的心性生发出来,无论是落笔之前还是在运笔之中,任何条件、情绪的改变都会影响笔毫运动的轨迹、点画和结字的形态。

季筠先生书法以行草书见长,书风虽呈散淡简远之态,但笔底却有一种生辣,这种生辣与变幻无定的用笔和结字组合,使得作品弥散着一股苍茫之气。同时,由于作者在书写时并不将字的重心固定在某个部位,而上下左右变动不定,加之虚与实、开与合、黑与白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季筠先生“散逸”书风的形成是地域、师承及个人心性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前些年,《华西都市报》的一篇记者报道曾如此描述他的成长经历:儿时,父亲(尊三老人,前辈书家)便教他习书,而父亲的老师是清末的翰林陈荣昌。及后,谢父又找来前清秀才、学者、诗人吴卿材老先生做他们几姊妹的家庭教师。再后来,他又跟着四川省文史馆首任馆长、著名书法家刘孟伉学习书法。不仅如此,他还先后跟齐白石的入室弟子罗祥止学篆刻,并随老成都的大隐士丁鹤先生临池……(杨帆《谢季筠:书坛布衣,艺苑耕者》)

这样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经历,很少人能拥有。很明显,正是有了这种师承关系,并且还能不断地转益多师,才使得季筠先生的书法即便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仍不乏古意,同时也使得他书法的“来路”变得模糊不清。而这种模糊不清,正是孕育个性与心性的良田。

20世纪最重要的书家之一、川籍书法重镇谢无量先生曾说:“书法不难于谨严而难于烂漫,不难于成熟而难于生拙。”这话用在季筠先生的书法中甚是妥贴。它有着一份烂漫,有着一份生拙。

我们正是从这烂漫和生拙之中看到了季筠先生本人。

2021年6月 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作 品 欣 赏

封面·扇面《文嘉·明日歌》55.5cm×27cm 2014年

横幅《赠高翔刻印》55.5cm×100cm

《书先师之作》82cm×68cm 2004年

李峤诗《牛》69cm×33cm 2009年

横幅《格言》138cm×34.5cm 2015年

横幅《谢季筠·论创作》35cm×138cm

唐·卢延让《苦吟》34.5cm×137cm

《天下第一等人》(篆书)22cm×131cm

《手著·腰缠》联23cm×138.5cm×2 2017年

《世上·只要》联6cm×33cm×2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84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