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观点】政协委员呼吁:不要把美育工程搞成应试教育!

2019-03-07 16:29:02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随形。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继续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成为全国两会期间艺术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中华美学精神从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从精神之源生发出来,能作用于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吴为山同时认为,加强美育应聚焦艺术教育。艺术源自审美,以审美为基础,也是审美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因此很大程度上,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重合的,艺术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径。

加强美育也对博物馆美术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它们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吴为山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说中国美术馆珍藏着大量充满底气、骨气、正气、大气,并且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代言者,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坚持与时代同步伐,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同时,加强新时代美育,还要结合广泛的艺术传播。换言之,这也是对新时代美育成果的充分展示。中国艺术作为一种直指心灵的世界性语言,推广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它通过丰富的视觉形式、多样的交流渠道以及适宜的对话语言等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实现中外文化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让全世界的观者都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提出,智慧时代,应建设城乡社区美育创新传播平台。



许江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优秀的文艺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剧院,而城乡社区接触到优秀文艺精品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群众,更是难与这些文化精品结缘。如今,尽管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为广大群众接触文化精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但由于传播质量、版权限制等因素,多媒体传播方式存在着不少欠缺。



许江认为,国家应采取文化精品数字下乡的战略行动计划,建立智慧时代背景下城乡社区美育的创新传播平台。具体包括:

在城乡社区建立高水平的社区美育多媒体创新传播节点,配备先进的多媒体互动式展示系统,以精美、互动、丰富的展现方式,及时展现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的传统精品以及当下在各大主要场馆展现的时代精品。

建立国家级的文化精品数字化建设资源库,将散布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精品制作成适合多媒体传播与互动的数字内容。通过统一的渠道,向全国城乡的节点网络进行传播,保持内容的动态更新,并根据群众反馈不断提高传播水平。

许江还介绍了法国的例子:近年来,法国政府开展了一项文化传播计划,联合法国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将馆藏精品和时代精品制作成高精度的多媒体内容,通过散布在全法各地的“小疯狂屋”向广大民众进行传播,以改变文化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弊端。“我国开展社区美育计划,可以考虑和相关国家进行国际合作,通过内容交换等形式,一方面将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分享给社区居民,同时,也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更好地向世界各地民众进行传播。 ”

全国政协委员徐里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开展美育工作的提案。他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项审美教育活动的培养,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徐里认为,在全球化加速、文化趋同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显得格外重要。2018年,全国举办了很多活动,对新时代如何加强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及在国际化视野中推进美术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应。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美育工作的开展缺少统筹安排,民间机构鱼龙混杂,社会对待美育工作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

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从国家、社会、学校到家庭,都要重视。美育工作要摒弃功利化的倾向,以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目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的教育。因此,中央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有节奏、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工作;有关单位要加强美育教材的建设,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美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普及。

另外,美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美育,而是一项面对全民的工作。希望中央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政策支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能积极参与其中,让美育工作在提升民族创造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文汇客户端  作者:邵岭)  

  

杜洪毅:艺考改革能为美术教育带来什么?


虽然近两年来中国艺术行业遭遇诸多发展困境,却仍然无法阻挡广大考生对艺术院校和专业高涨的热情。各大美院报考人数相对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中国美院最热专业录取比例就低到120:1,天津美院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了57%。除了这一年一度的盛况外,当前最受关注的还是艺考改革带来的众多变化。早在年初,因不成熟报名app导致的网络塞车就曾惹出一片非议。另外,在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指导下,以统考代校考、校考考点减少、提高文化这课成绩等改革方向,均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应该相信的是,教育部门领导本是出于良好意愿来主导这场艺考改革,可最终结果会如他们所愿吗?



不可置疑的是,取消校考,要求美术院校以统考作为录取标准,对教育部门加强监督艺考力度、节约公共资源、减轻考生负荷等方面是有不少益处的。但艺术类专业毕竟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各大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和对生源的需求上都有自身个性化考虑,且少数冷门专业一些省份并未设统考。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取缔校考,以标准化的统考成绩代之,不但变相剥夺院校的自主招生权利,而还让没有设置相关专业统考的省份考生失去报名机会。况且不说,如果真的完全以统考代替校考,只会使艺考机制和考试内容变得更僵化。这样对善于迎合艺考的考前培训机构更有利,而不利于院校选拔优秀生源,最终必导致艺术生专业素养整体下滑。

这些年来,国内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养低的问题,不仅广受诟病,而且还限制艺术从业人员创作能力提升。甚至,因艺术院校对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低,让不少家和学生将艺考视为升学捷径。那么,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是否真能扭转这一现状呢?我们知道,中国社会向来有文人从艺、文艺不分家的传统,许多古代大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大学问家。但是,由于现代艺术教育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导致今天大多数艺术从业人员文化修养欠缺,难以担当起高水准的文化创造使命。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或许有助于扭转这一局面。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考试题都是些死记硬背内容,单从分数上来判断考生文化素养高低并不太合理,高分学生不一定就能成为大学问家。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相对生硬的知识储备来说,学生综合性人文素养更重要。否则,又怎能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进行大的教育方向改革。所以,教育部门是否考虑过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去考察艺术生的文化修养,而不单是从录取分数线入手呢?

笔者觉得,艺考改革或许能解决艺术教育上的一些问题,但却不是核心所在。实际上,今日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真正的症结是价值观错乱。比如最近被爆光的某著名美院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抄袭国外艺术家作品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家都把艺术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缺少基本的文化信仰,又怎能搞好教育事业呢?每年艺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景,都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的呢?这其中,又有几人怀揣诚挚的文化理想呢?抛开部分考生和家长把艺考视为升学捷径不谈,很多人大概是被艺术行业存在的种种牟利机会引诱来的吧!



目前中国艺术行业面对的最大困境,是从业人员的集体创造乏力。无论是职业艺术家群体,还是普通商业美术设计工作者,均面临着严峻创作瓶颈。将来这一现状是否能被改变,关键点就在今天美术教育事业上。艺考只是对艺术从业人员进行的一次初刷选过程,但也是决定教学成败之关键所在。如果教育部门只考虑如何有效监督艺考秩序,而忽视院校对高质生源的需求,这样的改革还有意义吗?

当然,要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如果改革内容无助于教学事业的进步,那就本末倒置了。其实,所需要改革的远不只是艺考,还有整个美术教育系统中的诸多弊端。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又怎能拯救艺术乃至整个文化界暗藏种种危机呢?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68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