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影像】川江号子与纤夫:激荡在江水里的民族记忆

2020-09-17 10:28:49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1.jpg

赤膊的川江船工 1911年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整治长江,炸毁了大批险滩、暗礁,机动船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纤夫和川江号子变得渐渐稀少了。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这段流传千百年的民族记忆也渐渐走到尽头。那些船工吟唱的苦难与忧愁,也随着急流险滩沉入江底。

2.png

川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自古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明、清时期,江河行船,多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了川江号子,有的叫船工号子。


3.jpg

清代三峡纤夫拉纤场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而粗犷的川江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牌丰富,旋律高亢,川江号子也被称为峡江的生命、纤夫的灵魂。

4.png

川江上,顺水行舟可“千里江陵一日还”,但是船老大不可能满载货物离开后空船回去。对载满货物逆流而上的货船来说,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船上的船工了。他们用慈竹、斑竹等品种的竹索搓成的长长的纤绳从船上甩下来,把绳子往腰上背上一缠一带,船工就成了纤夫。


当时的纤夫、船只只走河流的一段,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长的纤夫一次要走十天半个月,短的路程,纤夫三五天就能回上一趟家,把以命相搏赚得的钱带给家中老小。


5.jpg

嵌凿在悬崖峭壁上的三峡纤道 1911年


6.jpg

纤夫等待拉纤的航船 1911年


对于当时在船上讨生活的船工来说,多是十来岁就上船做工,从普通纤夫做起。机灵点的,学会看水路、看风向,慢慢当上头纤或“号子”、桡工舵手。但拉纤途中路险水急,每年都有纤夫不慎丢了性命。


7.jpg


8.png

纤夫中,有一个拉头纤的。与其他的纤夫只顾弯腰埋头使劲不同,头纤是侧着身子的,他要看水路。头纤侧身拉纤,一边拉纤,一边看水路,还要和一旁的“号子”互相交流,并用号子指挥和协调其余的纤夫,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9.jpg

1946年,国民政府拟与美国合作开发三峡,美国《生活》杂志因此斥巨资拍摄了这组弥足珍贵的三峡照片。


跟着号子的吼声,纤夫们一起和唱,并跟着所唱号子的节奏用劲。过急流险滩时,“号子”和头纤看水路,会喊“过险滩了喂!号子嘛吼起来哦,哟喂!”纤夫口中的号子节奏就会跟着急促起来:“嘿哟!嘿哟!”或者“嗨佐!嗨佐!”如果“号子”看到有哪根纤绳有些弯,纤夫估计没使上全力,也会在号子里“点名批评”,说哪根纤绳弯了,要纤夫使劲。被点到的纤夫不好意思,一把劲也就加上来了。


10.jpg

除了拉纤场景,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还记录了当时万县附近人民生活、工作的场景


11.png

除了川江号子,这段民族记忆也通过绘画作品保留了下来。抗战时期文艺作品中,“巴蜀纤夫”这一形象,承载了特殊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使命。这个时期的中国,不仅要身负时代的瘢痕,还要让自己的“航行”有目标。


李斛的《嘉陵江纤夫》、宗其香的《嘉陵江上》以及吴作人的《纤夫》,都是描绘了纤夫。这种描绘,是对“力”的赞扬,他们用画笔形塑了这一充满忍耐、沉默和坚韧精神的纤夫群像。


12.jpg

李斛 《嘉陵江纤夫》 纸本彩墨 84cm×231cm 1946年


13.jpg

宗其香 《嘉陵江上》 水墨设色 112cm×199cm


14.jpg

吴作人 《纤夫》 布面油画 150cm×100cm 1933年


画面中的纤夫正团结一致、奋力向前迈出坚实脚步的瞬间,他们铜赤的身体与江滩形成四十五度倾斜,甚至是匍匐着、大张着两臂向前硬走,用那最大的力拽引着纤绳在逆风中前进。纤夫们负重而坚韧的姿态、沉默而有力的表情,纤绳因纤夫的牵引而绷紧的力量,都激荡着“力”的崇高与伟大。


资料来源:王茜《揭秘“川江号子”:船工劳动口号 调节工作节奏》,华西都市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巴蜀画派促进会

监制/旷野  编审/方方

责编/李思家 技术/彭彪

合作与投稿bashuhuapai@sina.com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00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