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战役 > 详情

【中华美网·战疫资讯】对话院士:在抗击疫情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2-10-20 11:05:59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华民族浓缩在文化基因中的胸襟、气度、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相信这些一定会给予我们从大疫到大治的力量。”主持人白岩松在第十三届文化中国讲坛上如是说。

去年,在第十二届文化中国讲坛上,各文化大家、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共话如何历劫而生,在疫情的危难中把握机会。今年,随着疫情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办方更希望与会专家探讨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之道,让我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诗意地栖居,达到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基点。


2021年10月17日, 第十三届文化中国讲坛上,主持人白岩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以“疫情时期多元学科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探寻”为主题展开对谈。 


“现代科技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延长,平均寿命不断增长,还是会带来副作用?”面对白岩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医学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不约而同地表示:要有敬畏心,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而生活,达到高质量生活的目标。

韩德民院士表示,长寿是不容易的,不能光追求长寿,要追求健康的预期寿命,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病快治、别转成慢病,得了慢病也要有效控制,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

陆林院士问大家,为什么人类有望活到120岁,而有的人可能活不到七八十岁?“那是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一些不按自然规律的行为让人们的寿命缩短。很多人寿命很长,但是生命质量不高,可能残疾了,或者处于不好的生活状态,这样的长寿不是我们提倡的。”

尊重生命,除了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要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就如这次疫情,抗疫是一场生命和健康的保卫战,也是全国上下共同参与的人道主义大行动。

“有人文情怀的人和一个能发挥人类功能的机器人(10.450, -0.12, -1.14%)是截然不同的。人是有情感、有意识、有文化、有意志、有感情需要的高级生物体。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甚至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文作为基础和支撑,在医学上更是这样。缺少人文,科技可能是冷冰冰的、干巴巴的、没有血肉的,甚至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陆林院士说。

陆林院士以医生这个职业形象地举例说:“科技和人文就像两只翅膀,想要成为大专家、医学家,缺一不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人类面对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而科学与人文并重有助于更好地抗击疾病。陆林院士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需要科技来搞清楚病毒的规律、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和并发症以及需要采取的科学措施。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人文、文化在人们保持健康、战胜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陆林院士的专业知识和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救治患者的重要性。在疫情中,很多战胜病毒的患者,都是对病毒有科学的认识,并且有良好的心态,能不紧张、不慌张、睡好觉、吃好饭、与家人医生并肩作战。“当一个人情绪、心理、文化方面的训练比较完善的时候,他就有更好的免疫力,就能更好地对抗病毒。如果不能得到人文的支持和关怀,他可能面临的压力更大,遇到外界病原体侵害时,免疫力会严重下降,甚至失去生命。当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时,身体健康免疫力更好,对抗病毒才更有力量。”

落实到行动,人文关怀的开展重在心理疏导和抚慰,给人心灵上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生物物理学家程京

程京院士分享了一个故事。不久前,网络上一位穿着病号服的八旬老奶奶在医院弹钢琴的视频走红。视频中,老奶奶坐在一架白色钢琴前,全神贯注地弹奏着《洪湖水浪打浪》。据媒体报道,老奶奶因患有淋巴瘤来医院化疗,其间,看到医院大厅摆放的钢琴,便弹了起来。演奏结束后,现场掌声如雷,大家请她再弹奏一首。“优雅从来不分年龄”,有人说。程京院士表示,这是在通过音乐治愈心灵。“有的医院还改造了爱心书屋,很多慢性病人包括肿瘤病人,在这样的艺术创作空间里,有很好的心情,可能就会提高免疫力。”

在程京院士看来,医务工作者同样很需要通过文化的熏陶、艺术的提升、人文的关怀,提高修养、内涵和素质。2015年,他在北京香山举办了院士专家文化专修班,请来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授、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给院士们上课,大家一起学习人文艺术。学习过程中给大家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课程结束后,对比之前的照片,发现大家的愉悦是由内而外的,开心是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

对于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人文关怀的训练,陆林院士也有很多考虑。他认为,一个好医生一定是人文修养比较深厚、人文训练比较扎实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

另外,陆林院士表示,医生要关心患者高兴不高兴、痛苦不痛苦,每天能不能睡好觉、吃好饭。“很多患者信任医生,病就好了一半。即使医生技术高明,患者不信任他,病也好得慢。疾病本身很复杂,特别是慢性病,是个综合体。像胃肠道、心脏、大脑等方面的疾病,可能还跟外界环境有关,跟平时生活方式、工作习惯、成长环境、饮食等有关,不是简单的手术就能治好的,这时候就需要医生给患者更多人文支持和关怀。没有同情心、同理心、包容心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不建议学医,至少不建议去当医生。”

陆林院士强调,人文关怀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民胞物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无一不是在强调人文关怀。

“在疫情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谐、团结、互助的文化让很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很快康复。受疫情困扰时,他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周围有集体的力量,有家人、政府、志愿者的帮助,身体恢复得更快。一些西方国家缺少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没有集体的理念,也得不到支持,或者对别人不信任。因此,疫情长期控制不了,不仅个人损失,集体也都有损失。”陆林院士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告诉我们,要对集体有责任和义务,如果个人不做好防控,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影响周围人。家人同事朋友,遭受痛苦困难,我们会伸一把手。在抗击疫情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美网责编/李睿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7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