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育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美育】专家眼中的美育:应当重视美的体验,超越功利且是非技术化的

2022-10-20 13:38:2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专家眼中的美育:应当重视美的体验,超越功利且是非技术化的


      “面向未来,向美而行”第二届东钱湖教育论坛现场。

 近日,“面向未来,向美而行”第二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以线上直播方式开幕。

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就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美育的功能与意义,美育的误区,以及如何做好美育工作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们认为,审美标准在一定社会里必须存在一个主流标准,但同时不能否认审美标准的民族性、地域性、个性。对于个人和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面的审美观念,社会应该给予尊重。

美育的意义和功能是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美育对学业成绩提高、社会和情感发展、公民参与等方面都有极其积极的影响。但同时,艺术不应该被技术化看待,美育应当是超越功利的。

实施美育的最佳策略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获得美好的感官体验。开展美育的场所要扩大到校园和课堂之外,让孩子从小去从社会大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美育有主流的标准,但也要尊重审美标准和趣味的多样性

美育越来越受重视,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到底何为美?何为美育?在当天的论坛上,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美育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跨越人们的心灵,教育人们成长,是树立人类崇高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项重要教育。

希腊第182任总理,希腊前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乔治·帕潘德里欧表示,“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指使用感官去感知的能力。美学的反义词是“麻木”,即无意识,缺乏感觉或情感。“美学”最首要的含义为清醒、感受现实、明朗万物。

因此,乔治·帕潘德里欧认为,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中,经由感官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第六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则通过比较美育与德育指出,美育、德育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存在不同的指向,两个不能相互替代。美育和德育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和明确的指向,区别在于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意志。美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此外,尹少淳强调,美育需要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同时也要尊重审美标准和趣味的多样性。美育不是完全客观的,是跟主观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社会时期必须存在一个主流的审美标准,但也不能否认审美标准的民族性、地域性、个性。

对于个人和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面的审美观念,社会应该给予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来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使它保持动态性。

美育对学业成绩提高、社会和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在专家们看来,美育的意义和功能是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科学研究一再表明,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对学业成绩提高、社会和情感发展、公民参与等方面都有极其积极的影响。研究还表明,艺术对提高人的数学、阅读、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技能有益,艺术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动机、注意力、信心和团队合作。

“只有通过人文和艺术,我们才能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样性是作为一种力量而非威胁而存在的。正是通过人文和艺术,我们才能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培养新的全球公民意识。”伊琳娜·博科娃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和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则指出,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获取新知识,主动质疑、对新鲜事物持开放态度,对机会保持警惕,向观众展示想法,这些都是艺术的品质。

他说,经合组织(OECD)最新社交和情感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各地区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创造力水平更高,好奇心也更强。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又是人类许多其他能力的源泉。

调查数据还表明,认为自己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也具备更高水平的其他社交和情感的技能,如更强的同理心、毅力,更旺盛的精力,更宽容,更高水平的协作能力,更强的责任感,更乐观、自信、有自制力,更有社交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艺术技能与其他人类能力密切相关。如,音乐教育已被证明在提高学习成绩、语音技能方面有优势,并且有证据表明音乐教育可能有助于外语学习;学习视觉艺术的学生在几何推理方面比其他学生更强。

此外,乔治·潘帕德里欧指出,在建构意义上,美育培养我们生发“美好的创造性思想”的能力;美育教会我们超越学科和严格的边界,通过创新实践、融合感知与解析,开辟知识的新天地。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创造完整的人、理性的人,并使之能够在繁荣、公正、可持续的社会中抱持正念,善于协作,富有成效地生活。

艺术不应被技术化看待,美育应当是超越功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了解了美育的概念、美育的意义与功能,不代表社会各方就能做好美育工作了。事实上,我们对美育的认知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避开的误区。

在论坛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曾有一个孩子问他,“我5岁开始学国画,7岁学油画,现在9岁了,应该学什么画?”面对这个孩子稚嫩而认真的面孔,许江一时间无言以对。

“这种技术化地看待艺术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教育方法的空洞和失败。”许江指出,艺术的问题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他认为,艺术的学习“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经过不断的传习和进化,人的手不仅能把握一种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心手合一传递某种自信、生发某种情味,但几乎所有技艺的规范都要通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真正得心应手,达到像庖丁解牛一样的高精程度。在这个持续缓慢过程当中,我们要养成对艺术的爱和被这种爱鼓动着的激情,我们要养成价值观和与之相衬的品赏趣味,也要养成某种特殊的专注,以及这种专注带来的心灵的诚意和自由。这才是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育人的内涵和方法。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提醒道,艺术可能以一种令人惊叹、引人入胜的方式教授,为受教者开启一扇新的大门;但艺术也可能被教授得很糟糕,变成一门无聊的学校科目,学生只是做做练习。

吴为山则强调,美育应当是超越功利的,而不是为升学、不是为考试而去设的一门课程。我们应当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的高度来认识它,为美育发展营造健康的氛围,打造宽广的大道。

此外,东钱湖教育论坛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强调,不能孤立地研究美育,美育必须放在德智体美劳一体化中进行讨论。

进行美育的最好策略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获得美好的感官体验

如何做好美育工作,是论坛中专家们讨论的重点议题。

龙永图认为,为了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我们需要在美育中大力提倡强烈的人文关怀,使受教育者对人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在吴为山看来,人生最早体验美、接受美是从儿童甚至婴儿时期开始的,美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龄前开始,要积极鼓励孩子们去多了解多观察,去涂鸦、去表现事物,而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点去束缚住孩子。

到了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在美育课堂上不仅要教孩子美的理念,还要教他们掌握表现美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创造美、发现美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美育教材应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美的教育。中小学美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经典美术作品、民间艺术进教材,增强文化自信。美育课堂应扩展到校园、教室之外,博物馆、美术馆都可以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

此外,街区、社区、小区等公共环境当中的公益广告,可以多一些宣传美、弘扬美的内容。这对青少年、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这种美育和我们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融合在一起的。


在谈及怎么做美育时,尹少淳指出,在美育的行动中,最好的策略是让学生进行体验,体验是最重要的。体验分成两种——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要身临其境,把所有的感官都打开,去获得美感和愉悦。间接体验是借助于图像、影像、音乐、人造环境、虚拟现实等,通过想象来获得美感和愉悦。无论哪一种体验都不能脱离感官,要培养敏锐的感官、“发现美的眼睛”。

与之同时,尹少淳提到,要学习和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进而将其用到生活中、创作中去。美育教育中,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策略地去渗透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能把这些法则与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审美对象加以匹配。匹配成功就会产生愉悦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审美判断力。


中华美网责编/李睿  编审/王刚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2071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