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劳动?为什么劳动在我们的教育中意义重大?新近的《标准》真正体现劳动教育的核心要求了吗?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劳育”就是简单的做饭和养殖吗?如何避免我们的劳动教育变成“家政培训”?
教育问题是什么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首先要思考它的性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教育学问题吗?是心理学问题吗?因为教育起源说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心理学起源说”,也不止这些。是不是社会学问题?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今天和各位父母探讨这个话题,一定不是简单地在教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三者中的某一个层次某一个维度中去谈,甚至这三个维度结合起来,都不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会站在更加系统、更加综合的角度来给大家探讨这一个严肃而又特别难以回答的话题。
为什么要先谈这个问题?正如刚才我们讲的,这实际上是我们去探索教育的起点,甚至也是一个教育的终极问题,或者说,起码决定了我们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这个问题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是根本当中的根本,基础当中的基础,没有这个问题的厘清,明定,我们教育上其他的问题都可能陷入混沌、陷入糊涂,乃至走向歧路。
何为教育?我们中国教育界对教育的认识中,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里面凝聚了中国多方人士对教育的思考,是教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德智体美劳,指的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可以认为“德智体美劳”这个提法特别智慧,特别伟大,教育从这五个方面被涵盖。但是我们在当下对“德智体美劳”的理解可以再大胆一些,自信一些。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正确的对“德智体美劳”进行理解。
不可“缺德”的“德育”
想去了解“德”,就一定要从深层去了解什么叫“德”,仅仅是品德吗?品德又是何意?
《道德经》的核心,合乎天地自然之道是为德,所以说我们教育当中的“德育”,首先要教的,或者说引领孩子、引领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合乎天地自然规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搞意识形态领域的品德或者是道德教育。
在《道德经》当中,“德”是“道”的应用,以及对“道”的遵守。我们当今的教育如果能够在这一点做好,那我们的教育会多伟大。我们培养的是一群对天地有敬畏之心,而且能够在行为上遵循自然规律的孩子,这样的“德”是最高的德行,也是最基础的德行。但看看我们现在,在学校里给孩子们的作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作息休息,中国古人讲:“夜卧早起,必待日光”,不遵循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这是不是基本的不合德呢?这也是某种“缺德”啊。
所以,我们的德育就不是简单的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天地自然基本规律的遵守。同时,这个规律还不仅仅是天地自然规律,还包含了人的生长规律。所以说我们在教育上的“德”,要放到这个大的方面去看,去做,去实践,这才是我们当今教育、当今教育者最应该去干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把“德”放大到这个层次来讲,因为这恰恰是我们最欠缺的,做得最不靠谱的,我们把德智体美劳把“德”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德的理解不要太肤浅、太片面。如果我们的对“德”的理解、对“德”的践行能够到达遵循规律这个层次,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对自己的自我教育,已经到了非常高的阶层。
有知识更有智慧的“智育”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重视的是 “语数外理化生”,这只是“智”当中的一部分,只可以说是知识,但远远不是 “智”的全部。我理解的“智”,不仅仅包括知识、智力,更不是做知识的叠加。我们知道,随着时代发展,知识的总量越来越多,单就Google一秒钟之内产生的知识总量,就可以让我们一个人一辈子都读不完。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知识做简单的加法,一直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那我们要上升到哪儿呢?“智”的最高层次就要上升到思想、上升到文化、上升到智慧这个层次。
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有智慧。我上一次和一个朋友到颐和园去。我说:你看颐和园的布局,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地方是布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苏州街?为什么会有藏传佛教的佛寺建筑在里边?它里边的亭台楼榭的建造为什么是这样构思?如果我们只是讲里面长廊绘画中的故事,讲里面数不胜数的吃喝玩乐,只是看到里面的皇家威严,那就太片面了。
我们只讲一点,满清作为异族,要治理一片极为广大的疆域,仅凭本族是不行的,还是要靠更开放的民族融合。乾隆下江南时,走到曲阜,他就去拜孔子。身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千百万读书人心中的圣人。这个举动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对其文化的接纳和认可;从维系满清王朝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对藏传佛教也是如此。说回园林建筑,不管是圆明园还是颐和园,在这里边能够展现与汉族、藏族文化的充分融合,进而在文化上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大家看,从这种视角看,是不是更有意义、更智慧呢?
有人讲:我们孩子的教育怎么可能会一下上升到这种抽象的智慧的层次啊?其实大家真的理解错了,物质的大脑是需要成长,但孩子的思维、思路却是要开放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天生是聪慧的,他本身就在践行着最伟大的人类智慧,只不过慢慢地,是我们把他们的这些智慧给泯灭掉了,我们把它陷入到一些断章取义、似是而非、奇技淫巧当中,这实际上是我们教育的退步。我们的教育看似有了科学的体系,却缺少了智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身心灵和谐统一的“体育”
我们一说运动,那就是各种体育活动,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跑步捉迷藏之类的。但在古人看来,运和动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
“动”是什么?“动”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育,是肢体的举动。但是“运”就不一样了,里边涉及身、心、灵层次的东西。有人说“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定是体育”,“没有体育就没有教育”,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但是这里面说的“体育”一定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浅表的这个体育。我们真正的体育应该是含运动在其中,并以身心灵的和谐统一为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在体育方面做的也不全面,而根源在于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出现了问题,导致我们做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说逻辑是错的?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是这样认识生病和身体的关系的:生病了,我们的身体就不好了。其实这个逻辑应该是,首先身体不好,然后才生病;你身体好了就不会生病了。还有“我生病了,我要运动”,这个逻辑对吗?出发点就不对!应该是:运动,我才能保持身体不生病。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逻辑弄清楚。
引领我们心神合一的“美育”
咱们现在学校里最直接进行的“美”的教育是美术,音乐鉴赏也可以分到这里边。
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在学校里,基本上还是教素描,教绘画基本功;音乐课就是老师伴奏学生唱歌,最多认识一下五线谱,认识一下乐器之类的形式内容……艺术中飞扬灵动的方面又在哪里呢?我们以前的美术甚至要对孩子的最后的成果打分,八十几九十几的,这就是缺乏对“美”的认知造成。艺术如果一旦有了分数标准,那艺术自由的灵魂在哪里呢?美又如何衡量、如何体现呢?这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经常说什么东西“好看、养眼、个性”,可现实中对个性化的追求却在脱离我们能接受的范畴。比如一些年轻人在舌头上打个洞,弄个东西;比如奇装异服……他们说这是美。这是真的“美”吗?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不是美,毕竟这都是我们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主观观点。也有人说:你完全个性不就没有任何标准了吗?其实大家别忘了,我们还有群体价值观呀。在群体价值观中,有些东西是写在我们基因里边的,比如说对称之美,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种对称之美,基本上是我们基因里面的东西啊。但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为什么是这样?是缺少绘画技巧?还是缺少可使用的艺术素材?应该说是缺乏了对艺术的鉴赏、对艺术的体悟,以及对艺术的思考。高山流水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但它的限度在哪里,归宿又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那真正的美是什么?我认为身心和谐形神合一则为美。
当然,上面是我的主观观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里边,那就是,我们通过美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形神合一的一个孩子、一个生命、一个灵魂。所以说“美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我们要去制造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技能,它更多的是引领我们心与神的合一,这才是美。
启动生命的大循环的“劳动教育”
何为劳动?何为劳?中国的文字对它的解释特别清晰,大家可以去查一查。
劳动其实它分那么几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我们解决温饱问题,也就是为了我们生存所做的一系列的行为,这是劳动。
我们不管是生产,还是工作,劳动就是要付出我们的生命时间、生命能量去从事的,为了我们生存所做的一系列行为。这是最基础的活动。
但是,我们的整个劳动教育都做了什么呢?秋游春游?社会实践?什么一天100块钱还是几十块钱,搞一个地方去挖个红薯,扒个什么东西,这就是劳动教育吗?
劳动教育不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吗?我们非要去刻意找一个地方去进行劳动教育吗?我觉得在家里承担着家庭义务,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做饭,孩子端菜拿筷子,饭后刷洗锅碗瓢盆,这不就是劳动嘛!平常学习比较忙,周末的时候做做家务,洗洗衣服,收拾一下家,这是不是劳动?这不都是你生存所必备的一切的东西嘛!这是在最基础的物质生存方面,我们要具备的一系列的行为。这就是劳动!
第二个,就是达到自我肯定、自我满足、寻求尊重的这个过程当中,花费你的生命时间去进行的这种劳动的层次。
这个层次是满足自己的喜好,寻求自我满足,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到达了小康阶段,当我们有了物质基础之后,我们要去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我们有的孩子喜欢做手工,这算是劳动技能课。那我们可以发展发展,试试把它从课堂拿到社会实践当中。我在北欧看到他们的手工课,当然北京我也见过,我们北京的好多学校里的手工课,里边的工具非常贴心,木板什么的东西都是给你打好模具的,孩子操作实际上就是就像玩这个积木一样,把它组合一下,最多拿个锯子锯,也都是给你画上线的,最终成品也是一模一样。但是我在北欧看到的是让孩子从大自然自己取材,用现有的材料做成你认为的样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自信。
劳动的最高境界是启动生命的大循环,是让我们的生命从躯体到灵魂的大循环,去支持我们劳动。现在正好是五一劳动节,为什么讲劳动最光荣啊?劳动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劳动创造的价值也不仅仅是物质的价值,它是身心灵的全方位的立体价值,还有一些社会价值,这是不一样的。
教育者的意识和行为,你意识到了吗
这是我们从这五个方面来解释何为教育。
如果我们大家在教育当中,朝“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向去努力去践行。那我们的教育会是什么样?
我用这种方式来探讨何为教育,以及对教育的理解,这里面,我参照了怀特海《教育的本质》上对教育的描述,也加入我自己的东西。我认为:教育是激发并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意识和行为的总和。
大家注意到这里边几个关键词,“德、智、体、美、劳”,这是我们教育的全部。至于那么多的专家的说法,看起来各有千秋,其实最终解释后,内容都差不多。因为教育在本质的层次上,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其实核心大体是一致的。
而且这里面强调“自主发展”,也就是谈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这是我们教育要实现的东西、要呈现的效果。而其中强调“一系列意识和行为的总和”,为什么强调意识?因为对于每一个教育者来说,有些教育,就是在我们的下意识行为中、习惯性行为中,对孩子、对周边的人有教育效果的产生,而我们的孩子也就在这些显意识、潜意识的行为的引导和熏陶之下,逐渐实现属于他们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