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美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品画】从三个维度欣赏安虹霞的花鸟画作品——谈“落墨为格 安虹霞花鸟画作品展”作品

2024-06-05 15:24:06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从三个维度欣赏安虹霞的花鸟画作品
     ——谈“落墨为格 安虹霞花鸟画作品展”作品

文/李杰

近十多年来,由于我专注于创建巴蜀画派的工作中,接触了一些优秀的画家,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们不仅自己创作成就斐然,而且,他们艺德双馨,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画家,在老师的影响和带领下逐步成长起来。其中,著名国画家陈承基老师的弟子安虹霞就是典型例证。




认识安虹霞是在给陈承基组织师生作品展的过程中,陈承基老师对学生很好,说给自己办个展,不如给我和学生一起办展,老师是有宽广胸怀的。那个画展叫“花语墨香”,2023年11月在巴蜀画派重庆美术馆举办,很成功,引起了成渝两地花鸟画家的热烈关注,更有重庆的画家赶来祝贺,磋商技艺。


初识安虹霞的花鸟画作品,逃不出老师陈承基的影子,但越往后面和越来越深度的认知之后,你会发现,安虹霞花鸟画作品的三个不一样的阅读维度。



第一,气象高华,健壮细密。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到底有没有基本的标准?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看一幅中国画作品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幅作品的整体气象,它的构图,它的皴法,你看到的是气象高华还是娇柔?画面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了。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这些都是一幅中国画作品给人的整体观感,初步印象,这也是继续欣赏下去的理由。安虹霞创作的作品《玉树临风》,就是这样优秀的作品,她在处理整个画面构图的时候,就留意到两只鸟儿的位置,基本上在整个树冠的上方高处,用大量开放的花朵位置来衬托画面之眼,你会看到这么丰富的玉兰花开放,简直就是玉兰花开放的盛景图,这种高华之气的震撼力,只有在现场,你驻足欣赏,才会令人陶醉,不愿离去。



第二,笔墨独到,变化新貌。


一幅优秀的中国花鸟画作品,必须看笔墨语言。陈承基老师的笔墨语言不仅仅体现在画面上,还突出的体现在落款的笔墨上,真正体现出中国绘画的以书入画的精髓。安虹霞的作品也不例外。看笔墨到底要看什么?看它的笔墨风格是否既不同于古人或已故的作者,又能在自己塑造的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陈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自创新貌中,却又笔笔有来历,有交代,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这就是笔墨韵味的大境界了,安虹霞的作品《硕果累累》《春色满园》等,都在笔墨有新意这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墨仅仅是记录笔的运动,所以墨也是从笔出来的。其气清最为紧要,不论粗服乱头,不事修饰;或用笔狼藉,泼墨淋漓;或境界重叠,笔墨繁复;或矜持严正,一丝不苟,面目虽异,首要清气往来,灵光四射,笔墨精妙,让人享受到一种新鲜而美的感觉。黄宾虹早年和中年的画,在七十岁以前,无甚可观,到了晚年八九十岁时,突然一变,墨法神奇,开了面目,这种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韵味无穷,格高魅力。


当你打开画面,看到安虹霞作品《紫藤》的时候,我们似乎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忘记,而且还想看第二遍。这些画面,除了气韵,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性一致。所以古人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中间,学习绘画切忌甜俗气、犷悍气、陈腐气以及黑气等,这些不良的习气均不可沾染,这也是我们今天来判断高估作品的一个标准。


当然,安虹霞的绘画道路还需要更加扎实的往前走。有人说,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工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如果你还年纪轻,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夫,博采众长,不断淬炼,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与风格,但这种风格也不宜凝固不变。如果你是三十岁定了型,到六七十岁还是这样,说明不再探索创新,坐吃老本。所以,艺术的追求就是求变,不断地变,在变化中追求创新,在变化中发展,在变化中与天地共鸣。

2024年5月于成都


(李杰,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副主席,四川大学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艺术分中心主任,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专家库专家,《巴蜀画派史论》第一卷第二卷作者,中华美网总编辑。)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04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