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书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资讯】2022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

2022-05-30 09:29:11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5月28日,2022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同步举行。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分别致辞,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作主旨演讲,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兴全主持会议,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曾明,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李杰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现场点评分享学术观点。





会议现场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新特点——以成都非遗“双创”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为例》的主旨演讲。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作主旨演讲


何一民教授分享了成都非遗的新举措新特点:(一)多种传承教育形式共振,非遗传承能力不断提升。1.开展继续教育,提升传承实践能力。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3.开展职业学校教育,培育新时代非遗传承人。(二)加大传播力度,非遗传播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1.持续开展非遗展演进社区活动。2.持续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3.持续举办各类民俗活动。4.持续举办非遗项目竞技展演活动。5.高质量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三)推进融合发展,非遗特色文旅经济初步形成。1.非遗特色文创产业集聚效应初显。2.非遗产品的时代性不断增强。3.非遗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不断提升。4.非遗授权业发展逐渐兴起。5.非遗生活美学场景不断丰富。(四)打造“成都手作”品牌,振兴成都传统工艺。1.开展传统工艺交流计划。2.举办“成都手作”非遗集市活动。3.打造“成都手作”品牌。4.建设“成都手作”非遗传承体验中心。


何一民教授提出了成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个人建议:(一)将成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双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1.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双创”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相结合。2.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二)坚持“双创”赋能、融合发展。1.坚持创新传承,构建非遗保护新生态。2.推进非遗“跨界”发展、融合发展。3.强化政策保障、壮大非遗“市场主体”。(三)加大非遗传播展示力度,除了传统的传播展示方式外,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展示方式:1.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2.构建非遗传播阵地体系。3.开展多样化的展示活动。4.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5.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在致辞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巨大潜能:一是在规划上下功夫,突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符号。对川剧、龙舞、彩灯、羌族刺绣、竹编、木版年画、蜀锦织造技艺、夏布织造技艺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要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协调好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发展、资源配置、文化产业布局等的关系。二是在创新上求突破,推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元素的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注重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将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进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开展非遗特色景区、街区建设,推进巴蜀非遗馆、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等建设。三是在传播上拓思路,讲好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故事。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思路,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为非遗传承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消费环境,让传承人有尊严、有收入,非遗才能重现活力和生机等。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致辞


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在致辞中分享了成都非遗的主要工作,他说,近年来,成都市文广旅局充分发挥非遗的活态性、体验性、创造性的特色优势,着力促进非遗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彰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非遗传习平台,提升世界文化名城辨识度。弘扬节庆民俗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打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育武侯祠大庙会、都江堰放水节、天彭牡丹花会、客家水龙节等民俗活动品牌,开展“十二月市”场景营造和业态培育行动,彰显烟火成都生活魅力。深化“非遗在社区”行动,打造非遗传习“家校社企”联动示范社区,搭建社区居民传习非遗的展示展演平台,每年开展“畅游成都·体验非遗”“非遗在社区”等活动300余场,浓厚非遗传习氛围;开展了两届“非遗在社区”新春晚会,搭建社区居民展示平台;2020年,我市被文旅部纳入“非遗在社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二是构建非遗品牌体系,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知名度。打造“天府非遗”传播品牌,构建市、区(市)县和乡镇、街道的“八个一”天府非遗传播体系,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推进天府非遗国际传播。塑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一节会品牌形象,搭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履约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建立以“非遗节”主会场为引领、各区(市)县和社会力量非遗特色主题活动为支撑的“1+2N”活动品牌体系,2019年第七届非遗节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20年开始打造“成都手作”全国第一个非遗公共品牌,实施“成都手作+传统工艺项目(或传承人或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2021年与成渝地区185家非遗企业或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帮助传承人研发提升产品135件、销售产品3400余万元。做强传统品牌,开展成都传统工艺“五朵金花”和川派特色非遗项目(川戏、川菜、川酒、川茶)推广活动,促进非遗老字号创新发展,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宣传推广力度。三是完善非遗美学载体,增强世界文化名城美誉度。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认定公布了10个非遗特色小镇、40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20个非遗研学旅行基地、20个非遗生活美学场景,推荐了10条“非遗之旅”线路产品;开展“巴蜀非遗少年行”活动。做强文殊院非遗街区、安靖蜀绣园、安德川菜产业园、锦门丝绸文化园、成青路盆景产业带、桂陶产业园、道明竹艺村、怀远藤编街、廖家木艺村、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明月国际陶艺村等集“非遗传承、休闲生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发展载体,充分发挥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就业作用。



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致辞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徐苑琳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吕荔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主任谷敏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曾俊华副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李洁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曾明教授,成都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冯婵研究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符辉教授等专家分别点评分享。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曾明教授点评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在专家点评环节分析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灵魂,非遗是文明形态、文化呈现,非遗与公共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的根本体现,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但是,当下的公共文化建设还处于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以及核心内容建设上明显滞后。李杰建议,要构建“非遗现代化”的路径:文化+科技+传播。


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国之大是,必须与国家的重要大战略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不再是个别部门和少数传承人的事情,而是上升到对“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的高度。中华民族要崛起,文化就必须复兴,而文化复兴则需要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对“古为今用”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因而,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以“双创”理论为指引。近年来,成都在非遗“双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走出了新路径,形成了新特点。成都的非遗“双创”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大,对于助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新时代统一战线文化创新研究基地、成都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共同协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兴全教授主持学术研讨会。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兴全


出席研讨会线下会议的主要专家学者有: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曾明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兴全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潘敏,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李好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符辉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怡副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主任谷敏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李洁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徐苑琳教授,成都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冯婵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吕荔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曾俊华副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王维,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唐璞妮副教授。



本次学术研讨会线下论坛的专家和与会人员合影


中华美网责编/彭彪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7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