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书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详情

王淼

标签: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调研员

人物简介

一腔热血凝聚万千江河,汇成一片民族非遗的浩瀚海洋。他将点点滴滴的汗水播散在吴越大地上,十年探索走出一条文化复兴的康庄大道。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说与做。我们的责任是:缩短愿景与使命、理想与现实、思考与行动、说与做的距离。事业无止境,探索无止境。”这是浙江非遗工作者王淼的作品《风生水起》卷首的一段话。

人物详情本广告位招租A

【中华美网·非遗人物】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调研员——王淼

2021-08-18 16:43:3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如其人。作为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调研员王淼用坚韧不拔、辛勤耕耘,诠释着一名非遗工作者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担当与作为。“把事业干得精彩,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王淼说。

1989年,由于颈椎受伤,王淼患上了室管膜瘤,手术后遗症让他手抬不过肩膀、脚迈不过门槛,头颈越来越僵硬。四度入院、三度病危,他却始终以极大工作热情坚守岗位、不遗余力,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特别是非遗工作岗位上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成绩斐然……在浙江非遗领域,王淼的名字响当当。

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特别是随着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事渐高、逐渐故去,浙江非遗传承发展一度面临一系列难题。当地非遗人认识到,非遗保护刻不容缓,必须与时间赛跑。这一紧迫感对王淼而言尤甚。

2003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份。

2006年,王淼开始深度参与非遗工作。行动不便的他经常深入基层,围绕非遗调研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传播等付出了巨大心血。

“如何普查?何处入手?”围绕做好非遗普查工作,王淼提出非遗保护普查重点在乡村,核心是传承人。而当时的浙江乡村,年轻力壮的劳力包括一些手工艺传承人,大多到城里经商、打工,乡村留守的大多是“703861部队”(老人、妇女和孩子群体)。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王淼理出了浙江非遗普查的思路,即“村报普查线索、乡查重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将18个非遗门类统一为“一类一表”,“拉网式”开展普查,做到“四不漏”——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经过几年努力,浙江共收集整理发现线索270多万条,调查项目15万多个,汇编资料3200多册。

时至今日,丽水市景宁县的非遗工作者还清晰地记得2007年12月,王淼冒着寒冷赶赴景宁东弄村调研畲族舞蹈“传师学师”的场景:乘车一路颠簸7小时,到达景宁天都已经黑了,腿脚不方便的王淼又赶了五里多山路才到达东弄村。“刚到没喘几口气就开始工作了,说时间紧,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去其他村继续调研畲族民歌。”在王淼的建议和帮助支持下,景宁把畲族民歌引进中小学课堂、邀请传承人在校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景宁还在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畲族民歌节和畲族山歌、畲语演讲比赛,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畲族民歌传承培训基地。得益于“从娃娃抓起”,景宁的畲族民歌保护传承基础越来越好。


王淼花费巨大心血参与拯救保护的浙江濒危非遗项目掠影


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的大好形势下,浙江省文化厅于2010年增设非遗处,王淼担任处长。同事说,他工作很有一套。为了做好省内欠发达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他经常在这些地区组织召开非遗保护工作座谈会、专题研讨会,走访基层非遗单位和非遗保护基地,与当地党政领导、文化部门同志一起找问题、理思路、明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对于传承人的来信来访,王淼非常重视,每一件都认真处理,为传承人排忧解难办实事。他说,就是要让传承人真切体会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关心和温暖。只有让大家感到平时有温暖、遇事有依靠,才能增强他们开展传习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非遗大普查、颁布非遗保护地方法规、出台省级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建立高校非遗研究基地、举办非遗博览会、全面实施国遗省遗“八个一”保护措施、公布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公布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和非遗旅游景点景区、提出并深入开展美丽非遗工作实践……浙江非遗工作稳步迈进。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4年,浙江省共立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占全国总数1372项的近1/6,浙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达10项。

“每一分钟都可能有民间艺术品种消失,每一分钟都可能有民间艺人去世。”王淼总是这样告诉自己,工作起来也更加拼命。

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王淼获得了“全国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道德模范”和“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还被浙江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事业,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他说,守土有责、理所应当,没有组织的重视,没有集体的力量,没有基层的创造,没有群众的智慧,凭自己一人之力将一事无成。

2014年10月的一天,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王淼晕倒在岗位上。2015年、2016年,王淼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次又都化险为夷。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拼命三郎”一直是同事和家人对王淼工作状态的形象概括。王淼特别喜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住院治疗期间,王淼始终记挂的还是工作。《浙江非遗这十年(2005—2014)》的审稿、定稿等工作,就是王淼在北京做康复治疗期间通过短信、微信指导完成的。”对此,同事李虹记忆犹新。

考虑到行动不便不能再参与一线工作,鉴于大脑还清醒,王淼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著书立说上。如今,坐在轮椅上的王淼除了每天上午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外,还坚持下午3点准时到办公室与助手一起工作,口述、整理自己对非遗的思考和做好非遗工作的心得体会,经常忙到很晚。“王老师的精神令人感动!”浙江省文化厅负责物业管理的保安说。

为了非遗事业,王淼奋斗着,影响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助手帮助下,王淼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非遗老王”并时常更新,发表的非遗文章总能赢得可观的点击量。“公众号的粉丝大多是浙江非遗一线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朝气、有干劲,是非遗工作的希望所在。”王淼说。

妻子除了工作,剩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照顾王淼上,不仅当保姆,有时还当助手,帮他整理一些工作笔记。女儿对王淼的“拼命三郎”式工作曾很有想法,甚至不理解:“现在我理解了,一个人,工作着才是美丽的,奋斗着才是幸福的。谁让爸爸这么喜欢非遗呢!”现在,妻子和女儿都成了王淼的“助理”。

在浙江省文化厅挂职的郑浩负责王淼的口述记录工作。郑浩说:“每次王老师上下班,我扶他上下车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浑身无力,行动特别不便。但是,当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时,我感觉王老师是个巨人,是个充满了能量的巨人。”

“非遗工作关系党的事业,关系国家利益,关系民族大业,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当下,党委有号召、政府有部署、社会有呼应、群众有需求,做好非遗工作,既是我的职责所系,也是理所当然。”王淼说,“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我以名字里的这三滴‘水’,融入非遗保护的洪流,并为之荣幸和自豪。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1条评论

提交

冰与火 2021-09-13 16:34:23

点赞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641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