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刘文西:黄土画派创始人

2020-12-16 16:26:06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一顶延安时期的帽子 ,一身灰蒙蒙的衣服,不高的个头,慈眉善目,丢在人群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老人,他却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诸多奇迹,他就是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刘文西(1933-)

    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

    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中国高层决策协会西部发展办公室西部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顾问。

 

 

 

半生黄土,艺为人民

     刘文西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他和陕北缘深似海。1957年,生在江南水乡的刘文西即将从浙江美院毕业,他和另一位男同学一起乘火车先到陕西铜川,次日,坐上解放牌大卡车,历经抛锚修车走走停停整整两天的折腾,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正值春节,壮年男子在半山腰上奔腾跳跃、拍打着腰鼓,急促的鼓乐震撼在耳边,飞扬的流苏应接不暇。势不可挡的气势、奔放豪迈的风情、坚忍乐观的心态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刘文西的面前。

 

P 《陕北老农》

  

      “陕北沸腾的生活完全征服了我”。3个月的实习期,刘文西背着包,在黄土地上不停地走,不停地画,留下了数百幅写生作品。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只见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创作的激情再也挡不住。

 

     刘文西据此创作的著名画作《毛主席与牧羊人》,成为他的毕业作品,并轰动美院。时任副院长的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这幅画于1962年公开发表。据说,叶剑英元帅看到后,连声夸奖画得像,说:”主席当时就是这个样子”。为此,刘文西还另外画了一幅同样的作品,送给叶帅。

 

P《毛主席与牧羊人》

 

     这次延安之行,让刘文西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黄土地。次年毕业时,他的大胆之举,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主动要求到陕西工作,这成为当年浙江美院的“头条新闻”。1958年,他如愿来到了西安美院,成为美术教师。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刘文西看来陕北这片黄土地就是他眼里的倾世美人。只需看她一眼,他的创作激情就马上被点燃。来到陕北工作的第一个冬天,他就带上学生到延安二十里铺村深入生活。自此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来陕北,如今,早已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结交了上千位农民朋友,画了几万张速写。

  

     李瑞环同志鼓励他说:“你在三十余年美术生涯中,以独具风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题材的作品,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希望继续朝着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走下去,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的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以高瞻远瞩的胸襟,以高屋建瓴的智慧,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毛主席和牧羊人》至《同欢共乐》,从《支书和老贫农》到《沟里人》,他的每幅作品的诞生都会带来一片赞叹之声。

 

P《祖孙四代》

 

     在当代画坛,刘文西的素描功力,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学校里,刘文西逼自己每天必须画6张速写,以练习把握人物形象的基本功。他说自己做事极有规律、立下规矩绝不违背。如果实在没东西画,回到宿舍,他就会画鞋子、桌子。这个习惯几乎伴随了他几十年。外出采风再累,一旦坐下,他一定会捧起速写本。2004年,刘文西在陕西集结一批优秀画家、正式创立“黄土画派”,他为画派定下的宗旨,头两句就是“熟悉人”、“严造型”。

 

      “我画的人物你们说像,是因为我熟悉我画的那些人,特别是我多次到陕北,对陕北人的生存状态、脾气性格很了解”,“只有和老乡长期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画出的人物才能像生活中的他们那样真实、生动。”刘文西说。刘文西信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推崇的文艺工作者要走群众路线的经典理论:“虽然早在育才学校念书的时候(1950年),班主任王琦先生就已讲解过为人民创作的重要性,但是直到到了陕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为人民创作。”

 

      “艺术家只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被历史承认,才能有所成就。”刘文西时常以此勉励自己、教育学生。

 

因爱相随,情系主席

     刘文西创作的有关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作品多达数百幅。此类作品,无论是数量、艺术高度还是影响力,当代中国画坛无人能与他比肩。刘文西画领袖,凭的是发自肺腑的爱戴之情。

 

P 刘文西 素描

 

     刘文西对毛泽东的熟悉程度,是超乎想象的。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拥有,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票面的毛泽东素描像。1997年,他应邀为人民币画毛泽东像。他的原作是幅素描,印钞厂据此制版,不同版本都送来给他过目,他最满意的那块被用来印制100元纸币,而其他面值的都不是源于那块“完美版”。一般人当然看不出区别,但刘文西说,主席的眉眼就算只差一根线,睿智和气魄就大有不同。

 

     与刘文西相濡以沫50年的夫人陈光健曾说,大家都觉得刘文西为人民币绘制的毛泽东肖像非常好,但实际上,他的这幅画可以说是“画”了几十年。不仅是领袖像,从最初追随领袖精神和足迹开始,刘文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黄土地,用他超绝的技艺为千万无名劳动者树立起一座丰碑。

 

     他从不讳言毛泽东在他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么多年来,哪怕是十年文革迫使他放下心爱的画笔,他对主席的敬仰从未有丝毫改变。当年,在中学课堂,刘文西第一次读到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对他的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正因为此,刘文西用了50多年,追随着毛泽东的足迹,走遍陕北。

 

     在那里,刘文西自然而然地把对主席和对普通百姓的感情融为一体。他说自己最崇拜的是老百姓,特别是黄土地上的农民。基于此,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画陕北人的经典作品,让黄土地成为中国人物画中极具分量的艺术图腾。

 

P《曙光》

 

     刘文西第一次画毛主席,还是在老家浙江嵊县。1949年10月,县里为庆祝新中国诞生,举行了有数千人参加的集会。当时,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就是年仅16岁的嵊县中学学生刘文西画的。

 

     文革前,刘文西创作了大量有关主席和其他领袖人物的画作,曾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同时,他也画了一批刻画陕北人的优秀作品,其中作于1962年的《祖孙四代》被公认是水墨人物画的经典,是当时最具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作品之一。

 

     岁月流转,刘文西如今早已名满天下,但在他身上,许多东西并未改变,甚至历久弥新。比如他对毛主席的热爱,对陕北的深深眷恋。陕北虽已去了多次,他仍嫌不够,而且似乎永远不够,即使腿脚不便,他仍坚持每年北上采风,在旁人搀扶下,登上黄土坡,一遍又一遍地用画笔记录那山、那水、那人。

 

     更关键的是,那篇“延安讲话”的文章,刘文西珍藏至今,现在仍能成段背诵关键章节;他一直用“延安讲话”的精神教导后人:“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怎样创作,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承古开今,大家风范

     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刘文西的艺术不仅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更是他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他是通过形式、语言、技巧等手段的表现,达到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寄托在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赞颂那里的人民是他作品的灵魂。他坚信那些深深感动过他的美一定会感动别人。

 

P《黄河子孙》

 

     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以极大的热情沿着黄河故道,开始了他的黄河系列创作,其中2004年创作的《黄河子孙》、《黄河汉子》已相继问世。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刘文西的艺术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这幅画,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他以前是一致的。

 

他在不断探索创新,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动自己的题材,进行典型化的思考与提炼,并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去刻画人物和处理作品诸要素的协调整合,力求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在当今时代,刘文西的这种创作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黄河汉子》

 

     刘文西并非固守传统而不化。他主张“创新”,并认为“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区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刘文西一生非常注重人物的素描,各类人物的素描就留存2万多张,为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检索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精品,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之处”。其中有画家表现领袖、歌颂人民的作品,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人物写生,还有出访欧洲的景色描写,表现手段和语言都是丰富多彩的,画家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程式,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而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生命目标,这就是还必须“一手伸向世界”。

 

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的更大超越。今日世界的丰富性和画家个性的丰富性,正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之中。刘文西走的是一条突破传统之路,他使传统的中国画别开生面而重新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206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