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提起女性,常令人想到美与浪漫,温柔与秀丽,于是表达这些风貌外在之美的画作有很多。
方君璧《吹笛女》1924年
徐悲鸿《山鬼》1943年 150cm×55cm
林风眠《仕女》1960年
但事实上,女性也是丰富而立体的人。万千女性,遍布于历史、社会的各个群体与角色中。她们可能苍老,也可能烂漫,可以是优雅的,也可以是朴实的。
潘玉良《自画像》90cm×64cm 布面油画 1944年
杨孝丽、朱理存《叔叔喝水》1974年
近年来,有“女生节”、“女神节”等称呼的流行,但这个节日的内涵与分量却难以被这些词汇承载。
妇女节的设立代表着什么?
历史长页中轻飘的一行文字,背后往往充满了触目惊心的血泪。
这个节日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世界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世界革命浪潮里,把自己的权利从无奋斗到有的过程。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一个宣言,是让全社会认可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可以和男性一样,同样是一个“人”的过程。
罗工柳《半边天》布面油画 1960年 53cm×82cm
在工业化的帮助下,女性走出家庭,走进工厂组织起来,并最终走上街头开始了妇女解放运动。从事产业生产和逐步掌握生产资料是妇女解放运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当女性被冠以“劳动妇女”的称号时,她超越了女性只以性别特征区别于男性的历史,而是具备了和男性一样平等的作为人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妇女节被称为“劳动妇女”节。
庞薰琹《盛装》水彩纸本 1942年44.5cmx43.5cm
计桂森《妇纺小组》版画 1944年 67cm×49cm
从20世纪初开始,劳动的女性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绘画中。女性形象出现了新的面貌, 选材日渐生活化并关注细节, 在刻画上, 不拘泥于女性的外在,而更多着眼于表达女性的品格与社会身份。
汤文选《婆媳上冬学》1954年 115cm×67cm
周令钊、陈若菊《湘西苗族老艺人》水粉 1958年 56cm×81.5cm
李斛《女民警》1960年 81cm×65cm
朱乃正《金色的季节》布面油画 1962年 152cm×161cm
吴强年《公社姑娘》版画 1963年 55cm×48cm
杨之光《矿山新兵》纸本水墨设色 130.5cm×94cm 1972年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妇女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巾帼风采, 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占我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妇女矢志不渝追求自身解放和男女平等, 意气风发投身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
在祖国的大地上,“妇女能顶半边天”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新中国步步走来,无数次被历史见证着的真理。
更多女性人物作品欣赏
少女细腻、肌肤光润,是女性之美;勤恳耐劳、沧桑质朴,是女性之美;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也是女性之美……而画笔记录下的,又不仅是美,是每一个时代女性的多面风华,是熠熠生辉的女性精神。
高小华 《手拿木乌的姑娘》
张文源 《人体》 油画 80cm×53cm
李青稞《会理采风》97cm×90cm
刘学伦《飞天图》136cm×68cm
李江《晓露红湿》136cm×68cm
邹艳红 《人物》 中国画 48cm×44cm
周天《人物》68cm×88cm
3.8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祝广大的女性,节日快乐!
END
出品/中华美网
制作/中华美网新媒体事业部
实习编辑/吴映熹 审核/李思家
提交